《无事生非》改编版的影响

(三)《无事生非》改编版的影响

《无事生非》不仅是黄梅戏的保留剧目,还被云南花灯戏、海南琼剧等多个剧种移植上演,这种情况在戏曲的跨文化改编百年史上,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其跨文化改编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剧种的跨文化改编发生了积极影响。

黄梅戏《无事生非》不仅为莎剧的中国化创造了新经验,而且为其他剧种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正如徐晓钟先生在《无事生非》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这可能比一个演出更有深远意义”。[15]例如,上海京剧院2008年推出的《情殇钟楼》(冯刚编剧,石玉昆、严庆谷导演,史依弘、董洪松主演),据法国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改编者将故事背景和剧情发生地改为中国明代一个大家族的宗庙之内,男主人公——敲钟人、丑八怪卡西莫多更名为丑奴,女主人公——吉卜赛歌女艾丝美拉达更名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流浪少女艾丽雅。这样一来,京剧的传统程式得以运用,但剧作的舞台呈现又与本土题材的京剧剧目不太相同,例如,女主人公艾丽雅的服饰、表演动作、唱腔就是如此。著名梅派青衣演员史依弘扮演的艾丽雅,综合了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娃娃生等多个行当的表现手段,力图凸显人物的野性、狂放、妖媚等性格侧面。为此,她将西方的斗牛舞、吉卜赛舞等外来舞蹈语汇融入京剧的身段动作之中,成功刻画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任何已有京剧人物的带有异域特色的新形象,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嫁接和利用京剧传播外来文化的目标。从京剧《情殇钟楼》的故事背景及地点的选择、人物身份的设计、身段动作的运用、唱腔及演唱方法的创新等诸多方面,我们能看到黄梅戏《无事生非》“跨文化”改编这一成功案例的影响。

【注释】

[1]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66.“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

[2]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20-321.

[3]刘祯,周玉宁.新时期话剧与戏曲革新探索论述[J].东南大学学报,2000(1).

[4]对于何为“现代戏”,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指表现辛亥革命以后的生活和人物的戏曲剧目;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的生活为表现对象的戏曲剧目。本书以前一种说法为是。

[5]本书所说的“古装戏”包含了表现晚清社会生活的清装戏。

[6]历史剧指主要剧情和人物有历史依据的剧目,历史故事剧是指主要剧情和人物虽有一定依据,但虚构成分大于史实的剧目。本书所列“历史剧”大体以《黄梅戏志》之标示为据,其中有些剧目只能算是历史故事剧或并无历史依据的古装戏,例如《陈州怨》《黄梅破雾》《三斩子》《桃李无言》等,《斛擂》之剧情或有一定历史依据,但剧中人均为虚构,似也难以列入历史剧范畴。何为历史剧的问题与笔者设定的现代化探索的论题关系不大,故不辩。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

[8]盛祖宏.文化部嘉奖黄梅戏《无事生非》[N].光明日报,1986-09-16.

[9]徐晓钟.莎黄结合 誉满京华——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为《无事生非》在京演出召开座谈会[J].黄梅戏艺术,1986(4).

[10]曹树钧.戏曲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可喜收获——简评黄梅戏《无事生非》的改编[J].黄梅戏艺术,1986(3).

[11]原计划写40出,但仅成一个“楔子”和7出戏,1902年5月至1904年10月在《新民丛报》第10~13、15、20、56号刊载。

[12]参见郑传寅,曾果果.“跨文化京剧”的历程与困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13]王润.京剧《悲惨世界》改编受冷落[N].北京晚报,2006-12-25.

[14]金芝.惶恐的探索——改编莎剧《无事生非》为黄梅戏的断想[J].黄梅戏艺术,1986(3).

[15]徐晓钟.莎黄结合 誉满京华——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为《无事生非》在京演出召开座谈会[J].黄梅戏艺术,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