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与传统经典剧目

(二)“本”与传统经典剧目

任何艺术样式都要经历发生发展的漫长历程,其本质特征、艺术个性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成熟期往往比创生期更能体现其特征、个性和优良传统,也只有业已形成、大体稳固的特征、个性和传统才能强有力地向下延伸,对后世艺术创作发生影响。因此,黄梅戏的本质特征、艺术个性与优良传统只能到其影响力巨大的代表作中去寻找,而且主要是到20世纪50~60年代“梅开一度”时期黄梅戏的代表作中去寻找。

所谓传统,是指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带规律性的艺术规律和法则,传统剧目并不等于剧种的艺术传统,但剧种的艺术传统主要蕴涵在传统剧目之中。这就像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一样,传统文化并非就是文化传统,但文化传统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

“梅开一度”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打豆腐》《小辞店》《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其中,《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是公认的黄梅戏经典剧目,集中代表了20世纪50~60年代“梅开一度”时期黄梅戏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昭示了黄梅戏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剧目大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本”整理改编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科学、反封建、破除迷信、阶级分析、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等思想观念渗入其中。在表现形式上还接纳了话剧、电影以及西洋音乐等现代艺术成分,体现了追求思想性、文学性和叙事性的现代审美趣味,是具有深浅不同的现代色彩的传统戏。人们在判定一部新作“像不像黄梅戏”时,至今还是以观赏这些剧目的审美经验为尺度的。

近代才走向成熟的黄梅戏程式化程度不高,表现现代生活并不困难,因此,在其初创阶段就有现代戏剧目的创作和演出。20世纪50~60年代,黄梅戏中的现代戏剧目就更多了,例如,1952年11月,黄梅戏应邀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这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黄梅戏由“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地方小戏成长为地方戏中的大剧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演出,除了传统剧目《打猪草》《蓝桥会》《补背褡》《路遇》(《天仙配》中的一折)之外,还有现代戏《柳树井》《新事新办》,而且这两个现代戏剧目也是以农民为表现对象,同样充满泥土气息,有的也是严凤英主演的,在上海也获得赞誉。此后,现代戏创作一直为黄梅戏所重,有《王金凤》《金狮子》《泉边上的爱情》《洪波曲》《大别山上红旗飘》《春暖花开》《王杰颂》《南国烽烟》《红色宣传员》等大批剧目。然而,最能反映黄梅戏的本质特征、艺术个性和优良传统的却并不是这些现代戏。这是因为,这些现代戏的文化积淀、艺术积累远不及传统戏,它们并未创造出区别于传统戏,既能很好地表现现代生活,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符号系统,因此,现代戏在观众中的号召力一直无法与传统戏相比。黄梅戏的本质特征、艺术个性和优良传统主要是由其传统戏中的代表性剧目《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所承载,培养黄梅戏演员,最重要的也是通过习演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掌握黄梅戏演员必备的基本功。这与其他剧种的情形也是相类似的,绝大多数剧种的本质特征、优良传统主要是由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所承载,例如,秦腔、川剧、汉剧、粤剧、越剧、京剧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