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跨文化改编概况

(一)黄梅戏跨文化改编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起,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陆续将朝鲜的《春香传》《金达莱》《红色宣传员》等剧作改编成黄梅戏上演。其中,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春香传》曾产生很大影响,剧中的“爱歌”“别歌”“狱中歌”“春香并非风尘女”等脍炙人口的唱段曾风靡一时,韩再芬、张辉、吴琼、何云、孙娟、李迎春、周珊等新时期黄梅戏演员至今仍在传唱这些唱段。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无论是朝鲜独立前就已在朝鲜半岛流传的《春香传》,还是朝鲜独立建国后创作的《金达莱》和《红色宣传员》,都与我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思想生活蕴涵和表现形式与我国的传统戏曲有很明显的相似性。因此,黄梅戏移植改编朝鲜戏剧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跨文化”之举。

所谓“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民族及地域、不同社会形态的异质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与碰撞。黄梅戏的“跨文化”改编实践始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目前为止,“跨文化”改编剧作搬上黄梅戏舞台的总共只有三部:

其一,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6年推出的《无事生非》(金芝据莎士比亚同名喜剧改编,蒋维国、孙怀仁导演,王少舫、马兰、黄新德、吴琼主演)。

其二,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三团1987年推出的《仇恋》(张曙霞据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彭安娜、龚洪涛、苏俊导演,张晓萍、陈兆舜主演)。

其三,2012年吴琼戏剧工作室推出的《贵妇还乡》(王新纪据瑞士迪伦马特的同名话剧改编,梁群导演,吴琼、黄新德主演)。

《贵妇还乡》的首演时间在笔者所划分的“后期”,故留待后文讨论。《仇恋》一剧大体沿用“洋装新戏”的路数,主要剧情及人物一依莎翁原著,在利用黄梅戏进行“跨文化”传播方面并未提供太多的新经验,其影响也不大,亦不论。这里仅就《无事生非》展开讨论。

进入新时期以来,生于乡村、长于都市的黄梅戏不仅几次进行“跨文化”改编,探索黄梅戏传播异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同时还有“走出去”的强烈愿望和行动,曾有多个剧团到世界多个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演出。为了能让英语文化圈的观众能更好地接受黄梅戏,到海外用本土语言演出黄梅戏时,通常使用中英文对照字幕,而且还将黄梅戏经典剧目译成英语。例如,早在1984年《天仙配》中的《路遇》一场就被改编成英语,尝试直接用英语向西方观众演唱黄梅戏,解决外国观众接受以唱为主的黄梅戏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这说明,新时期黄梅戏的“跨文化”探索力图做到全方位、多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