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妇还乡》与原著的关系

(一)《贵妇还乡》与原著的关系

瑞士现代剧作家迪伦马特于1956年写成三幕喜剧《贵妇还乡》(一译《老妇还乡》),1980年,作者又将其改写成同名三幕悲喜剧。剧作描写欧洲中部一个名为居伦的小城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出生于此后来远嫁美国富豪的老妇克莱尔·察哈纳西安带着一副棺材衣锦还乡,市长委派曾是克莱尔“相好”的小商人伊尔去向老妇求援,希望她捐资帮家乡摆脱经济危机。老妇公开宣布,捐献10亿美元,一半用于振兴居伦的工业,另一半分给市民,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用这笔钱买45年前致使她怀孕但却抛弃了她,导致她不得不背井离乡沦为妓女的旧“相好”伊尔的性命。市长开始“以人道的名义拒绝接受”这一带有不人道前提的捐助,但不久,包括市长在内,人们开始纷纷赊账购买各种货物,就连伊尔的儿子也买了欧宝牌小汽车,市长官邸挂上了新的市政厅建筑设计图,只等老妇的捐赠到手便将蓝图变为现实……陷入恐慌之中的伊尔向警察局局长、市长等求救,但均遭拒绝。伊尔想乘火车逃走,人们以“送行”的名义将其围堵。市长给伊尔一支枪并劝他“把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您的义务”,但伊尔拒绝这样做。市长只好召开市民大会,让“主持公道”的居伦市民对克莱尔的动议进行表决。在市民大会上,除伊尔之外,所有人都举手赞成,于是市长宣布:接受克莱尔的捐赠及前提条件,“但这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主持公道,出于良心!”[20]当天,伊尔就被由一群男人抱成团的“人堆”给处死了,克莱尔带着装有伊尔尸体的棺材,在市长和众人的祝福声中踏上了开往罗马的特快列车。

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的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大体忠于原著,批判金钱对人性的扭曲,鞭挞人性中的贪婪、虚伪、残忍仍是其题旨,但对原著也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剧中的女主人公老妇克莱尔原本是被批判的对象,她崇拜金钱,要用她的金钱来“重新安排世界秩序”,她心胸狭隘、残忍、冷酷、令人憎恶。但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中的克莱尔则具有一定的正面素质,她的“复仇”似乎带有一定的正义性。原著特别是1980年修改版中的男主人公伊尔是一个成长中的形象,剧作正面表现的不是他如何对克莱尔始乱终弃,而是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最终愿意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与居伦城那些经不起金钱的引诱最终出卖良知的人相比,他的道德水准是在上升的。这一悲喜剧中的悲剧美主要是由伊尔的形象来体现的,但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中的伊尔则被刻画成一个可鄙可笑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