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戏改”及理论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戏改”已经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改”的内容也有变化,不再“改人”,“改制”与“改戏”的具体内涵也与“文化大革命”前不太相同。
1.艺术院团的“转企改制”
就“改制”而言,这一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将“私营”改归“国有”相反,是要将事业单位性质的“国有院团”改为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国家通过遴选,只“养”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剧团,意图将大多数剧团“推向市场”,逐步减少国家对这些院团的拨款。这一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文化是产业,而且是可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大产业,例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是美国的支柱产业。“改制”的初衷是想解决剧团收归“国有”后出现的“找市场不如找市长”——主要靠国家“养”,自己已基本丧失靠票房生存的能力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戏曲长期由政府“主办”日益脱离群众的弊端,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从而促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说,“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长期“圈养”的戏曲院团大多丧失闯市场的能力,能进难出的体制“养”了大批不能演戏的人,在观众中有号召力的名演员反而不多。当下可供选择的娱乐样式又大为增加,传统戏曲的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如新兴的娱乐样式,戏曲的生产成本又很高,加之让戏曲院团闯市场的相关政策并不配套,“管”院团的“婆婆”仍然很多,捆绑手脚的“条条框框”都还在,因此,院团转企后运转困难。“改制”引起艺术院团的普遍不满,有的挂个“某某演艺公司”的牌子,以应付“上面”,其余的“一切照旧”;“动真格的”院团真正“改”好了的不多,啼饥号寒、面临解体的“演艺公司”较多。“转企改制”对新时期黄梅戏的生态也有较大影响,有些剧团因此解散了,有些剧团处境相当艰难,人心涣散,虽然不时仍有演出,但新的创作基本上停滞,演出质量也不高。
2.新时期“戏改”的重心
这一时期的“改戏”主要不是为了强化戏曲的意识形态属性,也不是为了对传统剧目进行甄别审查,剔除其封建性,而是为了使戏曲尽快走出观众大批流失,剧团主要靠政府拨款才能运转的窘境,走向未来,重现辉煌。其动力主要来自于戏曲艺术内部,是戏曲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与此前“戏改”的动力主要源于外部颇不相同。这一时期“改戏”的重心不再是剔除旧戏中的“糟粕”,而是进行“现代化探索”,这一探索既包含对戏曲思想蕴涵现代性的要求,也包含对戏曲表现形式现代性的要求。关于思想内容上的现代性具体何所指虽然有分歧,但也有一些共识,认为主要是指人的人格独立、自由发展,社会的民主、科学、公平、法治、正义等。形式的现代性则是指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经典性、时尚性、新颖性。对于戏曲要不要现代化,如何现代化,戏曲学界存在分歧。关于这一时期戏曲现代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在前文“戏曲现代化”“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研究”等段落中已有论述,不赘。
【注释】
[1][英]斯图亚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M].吴志杰,译.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1.
[2][美]马歇尔·伯曼.现代性——昨天、今天和明天[M].周韵,译.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
[3]任平.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性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26(3).
[4][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
[5][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前言”4.
[6][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前言”2.
[7][德]汉斯·罗伯特·尧斯.现代性与文学传统[M].吴志杰,译.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1.
[8][加]查尔斯·泰勒.两种现代性理论[M].吴志杰,译.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8.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0]张福贵,孔朝蓬.现代化之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11]吴国钦.论戏曲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1993(3).
[12]《文汇报》记者.全国戏曲现代戏年会就冲破“戏曲化”束缚问题热烈争鸣[N].文汇报,1984-12-13.
[13]王元化撰论,翁思再注跋.绪论:京剧与传统文化[M].翁思再,主编.京剧丛谈百年录(上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2-37.
[14]王长安.戏曲:个性丧失的忧虑[J].粤海风,2004(5).
[15]洪忠煌.“回归本体”与“杂交重塑”的双轨策略——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漫议[J].文化艺术研究,2013(1).
[16]李伟.中国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刍议[J].艺术评论,2013(7).
[17]董健.再谈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兼答批评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5).
[18]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J].浙江社会科学,1998(6).
[19]吕效平.再论“现代戏曲”[J].戏剧艺术,2005(1).
[20]胡星亮.戏剧现代性的追求与失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1]余笑予.余笑予谈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2]转引自周凯,田瑞敏.从“昆曲传承计划”看“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23]罗怀臻.重建中的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2004(2).
[24]罗怀臻.重建中的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2004(2).
[25]王新荣.戏曲创新:要不要太“炫”乎?[N].中国艺术报,2012-03-19.
[26]罗怀臻.重建中的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2004(2).
[27]王长安.为了新的腾跃——黄梅戏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感述[J].黄梅戏艺术,1992(4).
[28]叶当前.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J].文艺争鸣,2011(3).
[29]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66.
[30]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65-342.
[31]王安祈.《徽州女人》的启示——台湾戏迷的观点[J].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8-79.
[32]王长安.为了新的腾跃——黄梅戏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感述[J].黄梅戏艺术,1992(4).
[33]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J].文艺争鸣,2009(1).
[34]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J].文艺争鸣,2009(1).
[35]董健.再谈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兼答批评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5).
[36]朱伟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评昆剧《桃花扇》和黄梅戏《徽州女人》[J].文艺争鸣,2001(3).
[37]姚爱云.沿着古朴青石阶而下的“徽州女人”[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3.
[38]时白林.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评《徽州女人》的音乐创作[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58.
[39]时白林.在黄梅戏音乐发展的道路上[J].黄梅戏艺术,1981(1).
[40]安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戏剧,2006(5).
[41]苏唯谦,周传家.“非遗”之民族戏曲的活态保护探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1).
[42][日]毛利三弥.日本戏剧现代化早期的坎坷道路[J].黄觉,译.戏剧,2013(3).
[43][美]玛格丽特·克若伊丹.日本歌舞伎的革新[J].羽军,译.四川戏剧,1988(3).
[44]蔡曙鹏.歌舞伎文化财保护模式的启示[J].文化遗产,2014(3).
[45]陈独秀(原署“三爱”).论戏曲[M].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上海:中华书局,1960:52.
[46]郑振铎.光明运动的开始[M].郑振铎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19.
[47]王长安.黄梅戏志·前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22.
[48]时白林.话说黄梅戏音乐[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