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历程(下)(1998—2015)
安徽省“黄梅戏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作滞后,剧目匮乏,演出市场不甚景气,难以推出高水平的力作和有影响的新人,以至于出现剧种声誉有所跌落的现象”。[1]
针对这一情况,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97年制定“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2]的文化发展战略;1998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其中列有“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黄梅戏”的专章;1999年7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安徽省黄梅戏艺术事业振兴发展纲要》,对黄梅戏的振兴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加大了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1998年举办“黄梅戏艺术年”,1999年举办“黄梅戏展示年”。除了在安徽举行黄梅戏新创剧目展演之外,还组织一批新创剧目进京演出,同时举办黄梅戏艺术摄影展、黄梅戏少儿歌谣演唱大赛、黄梅戏青年演员严凤英奖大赛、黄梅戏选萃专场晚会、走向21世纪的黄梅戏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不仅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的创作与演出活动,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也提高了人们对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认识,培养了观众,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黄梅戏艺术活动的热情。
自1998年以来,安徽省的黄梅戏创作演出确实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主要表现在新创剧目数量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98—2015年间安徽省搬上舞台的新创剧目近百部,其中,影响较大或引起广泛关注的剧目超过10部。例如,现代戏有《木瓜上市》(谢樵森编剧,赵日祥导演,199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李文、余顺主演)、《回民湾》(王长安、廖善友、陈望久编剧,王向明导演,2001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李文、周珊、蒋建国主演)、《为奴隶的母亲》(濮本信据柔石同名小说改编,原名《柔石桥》,后更名为《被蹂躏的母亲》,胡明克导演,2004年安庆市黄梅戏一团首演,满玲玲、马自俊、刘广慧、夏丽娟主演)、《雷雨》(隆学义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王向明导演,200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蒋建国、吴亚玲主演)、《逆火》(周德平据鲁彦周同名小说改编,2003年剧本获省戏曲规划题材剧目二等奖,苑原导演,200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蒋建国、周源源主演)、《严凤英》(王新纪编剧,曹其敬总导演,徐春兰导演,2010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吴琼、黄新德、丁同主演)、《榴花不开盼哥回》(王晓马编剧,李建平、董学勤导演,2012年安徽省潜山县黄梅戏剧院首演,陈晓玲、汪卫国主演)、《半个月亮》(余青峰编剧,王晓鹰、陈涛导演,2012年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首演,王琴、黄新德主演)、《寸草心》(刘云程编剧,潘西平导演,2012年安徽省枞阳县黄梅戏剧团首演,黄金峰主演)等。历史剧和古装戏有《风雨丽人行》(王长安、罗晓帆、吴朝友编剧,李建平、查明哲导演,199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二团首演,周源源、蒋建国、黄新德、钱涛主演)、《乾隆辨画》(黄河、黄光杰编剧,凌树声导演,1998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首演,陈炎根、何玲、左胜利主演)、《长恨歌》(罗怀臻编剧,谢平安、胡嘉禄导演,200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黄新德、李文主演)、《徽州往事》(谢熹编剧,王延松导演,2012年安庆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首演,韩再芬主演)、3D全息版舞台剧《牛郎织女》(安徽省黄梅戏剧院2011年首演,魏蓓蓓、周珊主演)、《小乔初嫁》(盛和煜编剧,张曼君导演,201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何云、梅院军、董成、孙娟、王成主演)。
此外,古装戏《秋千架》(余秋雨编剧,应萼定、孙怀仁导演,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马兰、吴亚玲、蒋建国主演)、现代戏《公司》(聂造编剧兼导演,2003年安庆市黄梅戏二团首演,韩再芬主演)和“跨文化”改编剧目《贵妇还乡》(王新纪据瑞士迪伦马特的同名剧作改编,梁群导演,2012年吴琼戏剧工作室首演,吴琼、黄新德主演)引起较大争议,同时也引起较广泛的关注。《徽州女人》(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1999年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首演,韩再芬主演)也曾有过争议,但其现代化探索的成就最终获得广泛认同。
1998年以来安徽黄梅戏专业院团创作演出的近百部黄梅戏剧目中,《徽州女人》《雷雨》和《小乔初嫁》影响较大。
1998年以来,湖北省的黄梅戏创作演出也相当活跃,“鄂派”黄梅戏初具规模,这主要表现在,除了设在黄冈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推出《李四光》(熊文祥编剧,余笑予导演,200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首演,张辉、谢思琴主演)、《东坡》(熊文祥编剧,余笑予导演,2010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首演,张辉、谢思琴主演)、《李时珍》(余青峰编剧,韩剑英导演,2012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首演,张辉、谢思琴主演)等有较大影响的剧目之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的黄梅戏剧团也推出了有较大影响的剧目《英子》(王勇编剧,韩剑英导演,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2006年首演,程丞、吴进良、曹祝来主演)、《月圆中秋》(贾璐编剧,韩建英导演,2008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首演,程丞、吴进良、段秋萍主演)、《小乔赤壁》(胡应明编剧,王青导演,2011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首演,程丞、吴进良、曹祝来、石静主演)、《妹娃要过河》(周慧编剧,张曼君导演,2011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首演,杨俊、詹春尧、段秋萍主演)。湖北省多个县市级黄梅戏剧团的创作演出也比较活跃,例如,湖北省武穴市黄梅戏剧团推出表现妇女解放的《老屋春秋》(王自成编剧,范继信导演,2006年湖北省武穴市黄梅戏剧团首演,陆淑芳、王刚主演)、湖北省英山县黄梅戏剧团推出表现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的《布衣毕昇》(周慧、许晓武、方走新编剧,王国胜导演,2009年湖北省英山县黄梅戏剧团首演,余万能、程丞、王昌启、郭春主演)、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推出表现佛教禅宗五祖、六祖的《传灯》(湛志龙、吴启前编剧,李建平导演,2012年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首演,吴红军、张丽主演)、湖北省罗田县黄梅戏剧团推出表现京剧创始人余三胜的《余三胜轶事》(熊文祥编剧,林海波导演,2013年湖北省罗田县黄梅戏剧团首演,王刚、吴丽亚主演)。其中多数剧目的风格与安徽黄梅戏有明显区别,例如,大多数剧目以生行担纲主演,《余三胜轶事》将鄂东花鼓戏、汉剧、京剧等剧种的音乐融入黄梅戏音乐之中;《东坡》融入鄂东民俗和音乐歌舞,凸显鄂东的地域特色;《妹娃要过河》将鄂西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服饰、民情风俗融入剧中,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手段,舞台呈现美轮美奂且别具一格,“鄂派”黄梅戏呈现出新面貌。
1998年以来湖北黄梅戏专业院团创作的黄梅戏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是《传灯》《李时珍》和《妹娃要过河》。
这一时期,除安徽、湖北两省的黄梅戏有多个剧团登台竞艳之外,其他省份的黄梅戏剧团有的也推出新剧目。例如,在2012年中国(安庆)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江苏盱眙县黄梅戏剧团有《真假新郎》一剧参演,这是一出轻喜剧,写落魄书生王子连与镇江才女胡秀英因一首诗结缘,经受曲折结为连理之后,又被假新郎告上公堂的故事。此剧的唱腔与伴奏、生旦丑的扮演体制和人物装扮、身段动作、演唱方法、舞台布景等,都十分重视保留黄梅戏的传统风格,观赏性和娱乐性较强,可以说是一部致力于“固本”的优秀古装戏,获得专家与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