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以所据版本的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一、著作类
1.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2.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
3.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0.
4.[美]贝迪阿·纳思·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M].周忠德,严炬新,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5.[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7.王冠亚.严凤英:并非传奇的传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9.[以]S.N.爱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0.[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M].董兴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2.[美]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现代化理论研究[M].俞新天,邓新格,周锦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的再探讨(译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5.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16.翁思再.京剧丛谈百年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7.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18.班友书.黄梅戏古今纵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19.[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全三册)[M].刘国彬,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0.王长安.黄梅戏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1.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2.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3.余笑予.余笑予谈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4.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5.金芝,杨庆生.黄梅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6.王长安.中国黄梅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7.胡亏生.黄梅戏人物[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28.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9.王长安.安徽戏剧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0.王文龙,徐高生.黄梅戏锣鼓[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31.李伟.20世纪戏曲改革的三大范式[M].上海:中华书局,2014.
32.章华荣.黄梅戏回娘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33.张兰阁.病态的百合花及其潜隐文化逻辑——对《徽州女人》中女人形象的另一种解读[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4.陈精耕.黄梅戏音乐程式探微[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5.时白林.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二、论文类
1.时白林.在黄梅戏音乐发展的道路上[J].黄梅戏艺术,1981(1).
2.张福春.戏曲革新三题[J].戏剧艺术,1984(4).
3.曲六乙.谈“现代化”与“戏曲化”[J].文艺研究,1985(4).
4.颜长珂.“冲破戏曲化束缚”质疑[J].戏剧报,1985(2).
5.尚章霍.冲破“戏曲化”束缚:与颜长珂同志商榷[J].戏剧报,1985(4).
6.金芝.惶恐的探索——改编莎剧《无事生非》为黄梅戏的断想[J].黄梅戏艺术,1986(3).
7.曹树钧.戏曲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可喜收获——简评黄梅戏《无事生非》的改编[J].黄梅戏艺术,1986(3).
8.孙怀仁.喜为“莎”“黄”架彩桥——《无事生非》导演心得[J].黄梅戏艺术,1987(1).
9.郭汉城.还是要戏曲化[J].当代戏剧,1987(5).
10.[美]玛格丽特·克若伊丹.日本歌舞伎的革新[J].羽军,译.四川戏剧,1988(3).
11.吴国钦.论戏曲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1993(3).
12.李惠康.黄梅戏艺术发展高度及今后走向[J].黄梅戏艺术,1997(1).
13.程华德.屏幕上的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1997(1.).
14.柏龙驹.话说“黄梅戏现象”[J].黄梅戏艺术,1998(4).
15.孟繁树.胡连翠和黄梅戏音乐电视剧[J].黄梅戏艺术,1998(4).
16.时白林.黄梅戏三次与“电”联姻的思考[J].黄梅戏艺术,1998(4).
17.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J].浙江社会科学,1998(6).
18.王长安.新时期的安徽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1999(4).
19.刘祯,周玉宁.新时期话剧与戏曲革新探索论述[J].东南大学学报,2000(1).
20.朱伟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评昆剧《桃花扇》和黄梅戏《徽州女人》[J].文艺争鸣,2001(3).
21.丁庆平.以创新促进黄梅戏艺术发展[J].黄梅戏艺术,2001(4).
22.董健.再谈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兼答批评者[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
23.朱茂松.经典剧目也要与时俱进[J].黄梅戏艺术,2003(3).
24.方绍墀.努力面对勇于探索[J].黄梅戏艺术,2003(4).
25.罗怀臻.重建中的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2004(2).
26.王长安.戏曲:个性丧失的忧虑[J].粤海风,2004(5).
27.吕效平.再论“现代戏曲”[J].戏剧艺术,2005(1).
28.胡星亮.戏剧现代性的追求与失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9.安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戏剧,2006(5).
30.周传家.“非遗”之民族戏曲的活态保护探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1).
31.徐代泉.谈如何把握黄梅戏的音乐风格韵味[J].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2.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J].文艺争鸣,2009(1).
33.许公炳.建国六十年来黄梅戏电影电视剧要目[J].黄梅戏艺术,2010(2).
34.彭有明.论黄梅戏的语言艺术[J].社会科学战线,2011(3).
35.叶当前.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J].文艺争鸣,2011(6).
36.王夔,丁亚琼.黄梅戏民间班社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11(4).
37.郑传寅,曾果果.“跨文化京剧”的历程与困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38.王长安.黄梅戏的原创力亟待提升[N].中国文化报,2013-07-29.
39.洪忠煌.“回归本体”与“杂交重塑”的双轨策略——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漫议[J].文化艺术研究,2013(1).
40.[日]毛利三弥.日本戏剧现代化早期的坎坷道路[J].黄觉,译.戏剧,2013(3).
41.李伟.中国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刍议[J].艺术评论,2013(7).
42.王纲.三十年来黄梅戏电视剧发展历程研究[J].当代电影,2013(7).
43.李玖久.黄梅戏现状及前景[J].黄梅戏艺术,2014(1).
44.吴毅安,张雷.论转型期黄梅戏创作主体的基本向度[J].学术论坛,2014(2).
45.蔡曙鹏.歌舞伎文化保护模式的启示[J].文化遗产,2014(3).
46.时白林.黄梅戏音乐发展历程辨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
47.邵敏.文化空间视界下的黄梅戏传承与保护[J].江淮论坛,2015(3).
48.虞爱华.官员私德带民风:黄梅戏《六尺巷》的启示[J].求是,2015(9).
49.郑传寅.近年来秦腔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失[J].戏曲研究第九十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