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与开新互涉互渗

(二)固本与开新互涉互渗

我们说,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有固本与开新两条路径,这只是为了叙述的便利将其所做的区分,其实在现代化探索的实践过程中,二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对于具体作品而言,就更是新中含旧,旧中藏新。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黄梅戏唱段《满工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是黄梅戏主腔“平词”对板与“彩腔”对板的结合,同时还借鉴了西洋歌剧男女混声二重唱、男女混声二部合唱的编创技法,但采用的又是黄梅戏演唱形式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男女对唱形式,因此,固本之心昭然,开新之志显豁,是固本与开新的完美统一体。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很难将黄梅戏剧目分成固本与开新两类,因为新时期的黄梅戏剧目绝大多数是固本与开新的统一体,区别在于,有的剧目在固本上用力较多,有的剧目在开新上“走得较远”,亦即只是对固本与开新“分寸”的拿捏存有差别。

前文所论述的《长恨歌》属于“探索剧目”,但并非一味开新不思固本,其开新是在固本的前提下完成的,开新始终不离固本。这里再以新时期恢复上演的传统剧目为例,谈谈固本与开新的互涉互渗。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几乎都是传统剧目,而这些剧目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从剧目的内在质素而言,主要是几代黄梅戏人不断进行固本与开新的探索的结果,致使这些剧目能与时俱进,常演常新,吸附着一代又一代观众。这里仅以由传统剧目整理改编而成的经典剧目《女驸马》为例,试加探讨。

《女驸马》是新时期黄梅戏舞台上演出频率最高的传统剧目之一,其原本为《双救主》,是一个很少演出、声名不彰的“黄梅戏稀见剧目”,1939年安徽潜山五庙黄梅戏戏班“良友班”曾搬演过,此后则少有踪迹可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艺人左四和所献出的《双救主》“剧本”,其实只是一份“提纲”,有剧情梗概,但唱词、宾白不全,而且“夹有不少封建糟粕”,“如秋香替嫁”等。[16]1958年,王兆乾对孤本《双救主》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27场删减合并为7场,减少了十多个人物,集中笔墨写冯素珍、公主,同时增强次要人物刘文举的戏份,通过他加强喜剧性,原本中并未露面的皇帝在改编本中登临新增的场次“金殿”,“状元府”和“洞房”两场则作了重大修改,补写了人物的宾白和唱词,剧名也改为《女驸马》。同年由安庆黄梅戏剧团首演,反响热烈。不久,导演杨琦又对“王本”进行了打磨压缩,7场改为6场,并增加了由公主将冯素珍的遭遇编成一则故事在“金殿”之上讲给皇帝听的情节,丰富了“金殿”一场的内容,也使皇帝的态度转变更加可信。杨改本参加了1958年底在芜湖举行的“安徽省第二届戏剧会演”,著名演员麻彩楼饰演冯素珍,《女驸马》的影响进一步扩大。[17]195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拟排演声名日彰的《女驸马》,但认为安庆本未尽善,故又由著名编剧陆洪非执笔,对《女驸马》的安庆演出本进行再次修改,这次修改对于《女驸马》经典地位的确立,起了重大作用。陆改本与安庆演出本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执笔者陆洪非如是说:

①在结构上做了调整,压缩并变动冯素珍离家出走以前的戏,没有让她的父亲、后母和未婚夫出场。②增加了新的人物,即加写了与公主结合的冯素珍的胞兄冯益民(电影本作冯少英,并化名张绍民)。③加强了冯素珍这个主要人物的行动……添了一段戏,表现冯素珍中了状元之后,感到很好玩而非常高兴……安庆改本在《洞房》之后,戏的重点落到公主身上去了……再改本使公主说的故事是出于冯素珍的授意与安排,让她与公主同时上场……④为描写刘文举这个善于周旋与逢迎的老官僚,添补不少笔墨。[18]

《女驸马》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广为人知的黄梅戏经典,得力于多位编剧、作曲、演员的接力开新,但这一经典并未就此止步不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女驸马》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剧情有很大丰富,叙事性大为增强,这一电视连续剧由韩再芬主演,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反响相当热烈。但1986年安庆黄梅戏二团恢复此剧的舞台演出时,考虑到时代语境和观众的欣赏趣味已颇不同于20世纪50~60年代,为了贴近时代和吸引新时期的观众,又对《女驸马》的舞台演出本进行了较大修改,并由韩再芬主演。韩再芬主演的舞台剧《女驸马》并非对“梅开一度”时期形成的经典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固本的前提下着力开新,改编者如是说:

《女驸马》……前半场铺垫节奏缓慢,直到《状元府》才逐渐把戏推向高潮,可此时戏已近半,这就不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另外,在风格上也有前悲后喜不甚统一之感……复排思路归纳为八个字——只增不减,适当调整……首先增编了一场序幕……《绣楼》《花园》两场戏较为凄凉悲切……为缓解这种感觉,调动观众的观赏情绪,利用电视剧中可利用的素材,在紧接《花园》之后,编增一场《酒店》……剧情效果十分强烈……著名导演陈薪伊看后称赞道:“这场戏加得好,很有喜剧性。”[19]

以上还只是反映了《女驸马》剧本的不断开新,《女驸马》的表演、服装、音乐、配器、舞美等自1958年以来也经过多次修改。例如,麻彩楼、严凤英、韩再芬三代主演的唱、做、舞就各不一样,韩再芬的表演具有精美、洗练、准确的特点,重视揭示冯素珍的内心世界,而且柔中带刚,区别于严凤英的甜美柔和,与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更加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自1958年《女驸马》问世以来,它历经多次修改,但都注意保留了《状元府》《洞房》《金殿》三个核心场次;轻喜剧的总体风格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统一也更加鲜明了;冯素珍、公主、刘文举等主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不但没有改变,形象反而更加丰满鲜活了。这说明开新始终是在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固本与开新是互涉互渗的。几次修改使剧作的现代性越来越鲜明,从思想内容看,突出人特别是女主人公冯素珍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从艺术表现看,强化艺术的主体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而不是简单的宣传工具。现代观众厌倦利用剧目进行概念化的政治宣传,不再像旧时代的观众那样只是奔某位名角而去,也不是想去看某一表演特技,更不只是去摇头晃脑地闭目听戏。而是要求剧作有思想深度,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有趣味,有感染力,能让观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新时期复排的黄梅戏《女驸马》就是以这种现代理念继续打造经典的。

传统剧目《罗帕记》进入新时期以后,也进行了重新修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79年复排的《罗帕记》,淡化了此前演出本中过分渲染恶人造恶的成分,弱化了道德谴责色彩,强化了喜剧性,剧情也更加紧凑,戏剧节奏的控制和冷热场面的调剂也更加精到,因而更贴近新时期观众的审美趣味。

由此可见,即使是经典的传统剧目同样需要进行现代化探索,同样存在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活人对活人”交流的现场性是戏曲观赏的重要特点,复排、恢复上演的传统经典剧目不可能像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那样,“始终保持原貌”,即使是同一台演员在不同场次的演出中也做不到“完全不走样”。每一场演出都是重新演绎,不可能像制成了底片的影视剧那样,复制拷贝。例如,白先勇在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时,为了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剧作的修改以“只删不增”为原则,但为了吸引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又不得不“以传统为体,以现代为用”,对场次结构、唱段长短、戏剧节奏、舞台调度、表演动作、音乐配器、舞美服饰等进行现代化。如果只是“复制”传统,“老戏老演”,青春版《牡丹亭》是不可能获得当代观众热烈喝彩的。

新时期恢复上演的黄梅戏经典剧目,大多经历了这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探索,固本之举中无不渗透着开新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