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典型意义

(三)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典型意义

进行现代化探索是进入新时期我国戏曲的普遍做法,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戏曲要不要现代化,如何现代化,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现实课题。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从整体上看是在“固本”——保持黄梅戏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的,大胆接纳新的艺术元素,力求为“我”所用是其创新的基本原则。代表性剧目《红楼梦》《徽州女人》《无事生非》等与“梅开一度”时期的《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面貌不同,但仍然获得广泛认同和赞誉。“步子迈得很大”,甚至倡言“颠覆”的“创新”之举亦时有所见,对这类比较“出格”的剧目,有人大加赞赏,但诘难、批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取得的成就看,还是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看,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都具有典型意义,它能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戏曲现代化探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途径、方式方法、基本面貌及成败得失。研究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不仅对黄梅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主要承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地方戏如何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生存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心雕龙·时序》有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7]也就是说,时代变了,社会状况变了,文学艺术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一个时代的政治、学术文化思潮、社会风尚、风俗习惯、审美崇尚等都会影响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面貌。刘勰在这里强调了文学艺术盛衰推移、发展变化的社会维度,认为“世情”“时序”之“交移”是文学兴废盛衰的关键因素。这一见解是相当深刻的,黄梅戏的发展史也足以佐证刘勰的这一深刻发现。

1.不断进行现代化探索是黄梅戏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黄梅戏就曾轰动上海,而在上海演出的巨大成功源于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以现代意识和当代审美取向为尺度,对传统剧目的思想及社会生活内容、音乐、舞台演出形式和传播方式等进行革新。突破此前所有角色一般都由男性扮演的旧规,[18]实行男扮男、女扮女的“顺色制”,而且女演员担纲主演很快成为黄梅戏的新特色;按照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分析方法,民主、自由、科学理念和新社会的期待视野去观察、呈现农村生活;对粗朴且杂有色情或迷信内容的《打猪草》《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代表性剧目进行改编,剪除多余枝蔓,剔除不健康的成分;改动与阶级分析方法不相切合的内容,凸显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19]使剧作的思想和情感蕴涵更加健康纯正,人物更加鲜活可爱;运用西方音乐技法,对粗陋、单调的音乐进行加工提炼,融进现代音乐和外来音乐元素,[20]使之更加丰富、流畅、优美、动听;在乡土情味的基础上,适度接纳市民的审美趣味,锻造农民与市民都能欣然接受的清新、自然、纯朴之美;与现代艺术样式电影、广播嫁接,实现传播手段与方式的现代化,使黄梅戏大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声名远播。此外,黄梅戏还编演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形式。20世纪50~60年代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大大提升了黄梅戏的剧种地位,这一优良传统也为新时期黄梅戏所继承。

2.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进入新时期以来,黄梅戏继续进行现代化探索。继续创作上演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进行“跨文化”改编,将数部外国戏剧名著搬上黄梅戏舞台,尝试将黄梅戏名剧译成英语演唱,[21]力图让异质文化圈的观众能看懂听懂黄梅戏。与电影、广播继续“结缘”的同时,又与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联姻”,摄制了多部新的黄梅戏电影,拍摄了数百部黄梅戏电视剧和录制了大量的黄梅戏广播剧,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多个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络上播出。引进“公共导演”(话剧导演或有话剧背景的导演、歌舞导演、影视导演等),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灯光技术、3D全息影像技术、LED技术等,革新舞台美术和观演方式。运用西方音乐技法革新音乐创作,与交响乐、音乐剧、西洋歌剧、流行歌曲、踢踏舞、《江南style》等新的音乐舞蹈样式“嫁接”“拼贴”“混搭”,创造“黄梅戏音乐剧”“黄梅戏歌舞剧”。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琼就创造了“黄梅歌”,有许多首歌曲至今仍在传唱;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有被称做“黄梅戏第二代”的“黄梅歌舞”的创生。[22]新时期黄梅戏不但发掘并大量运用古徽州以及鄂东地区的文化资源,力图强化黄梅戏的地域特色,而且把鄂西地区的土家族音乐舞蹈服饰文化融入“鄂派黄梅戏”。在以女性角色为主的传统之上又开创以男性角色担纲主演的新路,老一代表演艺术家黄新德以及新时期成长起来的蒋建国、张辉等,也成为近三十年来黄梅戏的重要代表,拓展了黄梅戏的戏路和风格样式……在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同时,多个黄梅戏艺术院团经常演出《打猪草》《打豆腐》《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传统剧目,借此培养锻炼新一代黄梅戏演员,传承黄梅戏的优良传统,使现代化探索不至于偏离黄梅戏发展的正确轨道。无论是从所取得的成就看,还是从所存在的问题看,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反映了新时期戏曲现代化探索的理念、路径和方法。选择这一个案进行研究,能从局部去把握全体,察微而知著。

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主要目标是强化黄梅戏的吸附力,争取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走进剧场。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梅戏市场萎缩的问题逐渐凸显,尽管各级政府和艺术家们都做了很大努力,力图扭转颓势,但至今并无太大的改观。几乎所有的公立表演团体都无法单纯依靠演出票房生存,少数院团因为当地政府投入不足而摘牌,即使是黄梅戏的“戏窝子”——安徽安庆一带,有人特别是不少年轻人也不怎么爱看黄梅戏。那么,到底如何评价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黄梅戏观众的日渐减少是否与黄梅戏未曾停歇的现代化探索有关?如果黄梅戏拒绝现代化,走“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静态保护”之路,其生存境况是否会更好一些?像黄梅戏这类诞生于近代、繁荣于新中国、程式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地方戏到底要不要现代化?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对于黄梅戏剧种特色的保持、时代特色的彰显、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有着怎样的影响?持续进行现代化探索的黄梅戏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记取?“固本与开新”的分寸到底应如何拿捏?什么样的“路子”才是黄梅戏当代生存的“正途”?这些问题亟待理论界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总之,对黄梅戏的现代化历程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给予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对黄梅戏的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于陷入“现代化焦虑”的许多其他戏曲剧种亦会有所启发,有所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