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展历程研究
这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陆洪非的《黄梅戏源流》(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陆洪非是著名黄梅戏编剧,“梅开一度”时黄梅戏的主要创造者之一,盛传不衰的黄梅戏名剧《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均由其整理改编。陆氏之改编,可谓点铁成金,将芜杂、影响并不大的老剧目变成了熠熠生辉的名剧。因为作者是黄梅戏的亲历者,所以《黄梅戏源流》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黄梅戏由清代乾隆年间湖北黄梅县的黄梅调发源,到流传至安徽安庆一带获得发展,由农村进入城市,几经曲折,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终于由地方小戏成长为地方大戏的历程。陆著对黄梅戏的文学创作、音乐、导演、舞台美术以及黄梅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均有关注,对著名艺人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查文艳、严凤英等的艺术贡献的论述尤其详尽到位。持论公允是此著的重要特点。例如,黄梅戏到底源于何处?有多种异说,在各地争抢文化资源的新时期,争论更趋激烈。为了争抢这一资源的发源地,有人甚至提出黄梅戏名称中的“黄梅”与湖北省的黄梅县无关,是由“黄梅雨”而得名。陆著列举了种种异说之后指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因此黄梅戏虽在安徽经过重大发展,但并没有称它为皖剧或怀腔而叫黄梅戏。”[23]身为安徽人的陆洪非并没有因为“热爱家乡”而歪曲黄梅戏的起源,这种科学求是的态度值得赞赏。对于黄梅戏是否需要专职导演,话剧、影视导演介入黄梅戏的利弊,陆著如是说:
由于黄梅戏表演形式的“弹性很大”,演员很少保守思想,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话剧、电影导演与黄梅戏艺人合作也就容易发挥他们的作用……尽管话剧、电影导演在排演黄梅戏的过程中,在保持其传统风格上有不足的地方,但他们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丰富发展是有口皆碑的……黄梅戏的演员是欢迎导演的(包括话剧和电影导演),因为他们对表演艺术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24]
身为黄梅戏“圈内人”,陆洪非并不排斥“圈外人”的介入,这种开放、虚心的胸襟不仅使其学术建树能经受历史的检验,也是20世纪50年代的黄梅戏能够博采众长迅速壮大的重要原因。
王长安主编的《黄梅戏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用40多万字的篇幅,分别从舞台剧、影视剧、广播剧、音乐唱腔、表演、舞美设计、理论研究与出版、网站、机构、刊物、基金会、表演实体及演出场所等多个方位,汇集黄梅戏从创生到新世纪的史料,为百余名剧人(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教师)编写了传记,附录中收录有《黄梅戏发展大事记》《黄梅戏演出剧目表》和《示例唱腔曲谱》。资料翔实是此书的重要特色。例如,在介绍舞台剧时,首先介绍该剧剧情,然后介绍创作或整理改编情况,再介绍演出、获奖、声像资料流播(唱片灌制、磁带录制、电影电视剧拍摄等)及剧本出版等情况。但因此书出版在21世纪之初,故对新世纪黄梅戏的记载很少,而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梅戏的记载亦有不少缺漏。
胡亏生的《黄梅戏人物》(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大体按照时代先后,列专章对黄梅戏文学、音乐、导演领域的重要人物进行评说。不仅涉及严凤英、王少舫、时白林、金芝等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和作曲家,对“文化大革命”后崭露头角的著名花旦演员丁同和新时期黄梅戏的领军人物黄新德等也有推介,对新时期诞生的黄梅戏新秀马兰、吴亚玲、李文、韩再芬、赵媛媛、熊辰龙等也列有专章进行介绍。此外,此著对在黄梅戏电视剧导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导演胡连翠、早期艺人胡普伢、洪海波等也有关注。对黄梅戏“新世纪五朵金花”评选活动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面向全国“寻找七仙女”的活动——亦即青年演员大赛进行了描述,对活动中出现的年轻演员何云、程小君、王琴、吴美莲、仝婷、孙雪莲、程丞、魏蓓蓓、陈小玲、王霞、袁媛等亦有描述。此著作从剧种人物研究方向切入,勾勒了黄梅戏的大致发展脉络。
此外,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班友书《黄梅戏古今纵横》(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金芝、杨庆生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王长安主编的《中国黄梅戏》(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等也都对黄梅戏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和描述,对陆著涉及不多的新时期黄梅戏有较多关注。王冠亚撰写的传记《严凤英:并非传奇的传奇》(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描述了严凤英的生平,书写了她所遭受的磨难,概括了严凤英的艺术成就及主要贡献,从侧面映照出黄梅戏从“梅开一度”到“文化大革命”遭受重创的曲折历程。
王长安的《安徽戏剧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虽然并非专论黄梅戏,但涉及黄梅戏发展历程的笔墨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