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与现代化探索的张力

(一)开新与现代化探索的张力

在现代化探索中,固本与开新并非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张力关系。所谓张力,是指相反方向相互牵引的两种力量。亦即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但又相互吸引相互牵制的力量。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就像拔河比赛,比赛双方都在那根绳子上较劲,形成相互矛盾但又相互牵引的巨大力量。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缺少任何一方,现代化探索就会立即失去张力,也就无法向前推进。

固本与开新是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之两途,二者之间的区别明显,固本主要着眼于传统特征的保持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属于面向过去的经验视野;开新主要着眼于现代品格的锻造和时代特征的彰显,属于面向未来的期待视野。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相互牵引,形成强大的张力,构成动态平衡。当然,在具体实践中,黄梅戏艺术家并非将其等量齐观,而是各有所取,各有所重,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分寸的拿捏存在差异,这里只能就其共同点来加以讨论。

固本体现的是剧种的主体性原则,开新体现的是剧种的开放性原则,对于任何充满活力的机体而言,二者都是生命力的源泉。舍弃固本,等于失去根基,毁灭自我;拒绝开新,意味着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停止吐纳,终结生命。舍固本无以自立,废开新难有发展,黄梅戏自然也是如此。

戏曲创生于古代,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既有值得珍视、传承的永恒的美和优良传统,也有不合时宜的需要加以剔除和改进的部分。例如,从思想蕴涵和社会生活内容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戏曲剧目,为专制统治张目,赞赏愚忠愚孝,肯定奴性,宣扬荣华富贵的庸俗人生观、因果报应、封建迷信、妇女守节和恐怖色情的剧目并不少见。就艺术形式而言,部分剧种的程式过于苛严,长于表现古人,逊于表现今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节奏过于缓慢;脱离剧情,脱离人物,卖弄“绝活”的现象比较常见;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4]的道德化方法为主,剧目的道德情感冲击力比较大,人物性格比较单纯,有相当一部分剧目脸谱化的倾向比较突出,观察生活的视角与评判生活的尺度过于单一;近代以来的戏曲剧目中文学性差的比较多。总之,戏曲是宝贵遗产,确实可以服务于当代,但相当多的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趣味有一定距离,即使是公认的经典剧目也需要加以适度调整或开新,才能更好地为当代观众所接受,诞生于近代的黄梅戏也大体如此。

固本是指对剧种本质特征的保持和优良传统的继承,但不能将保持、继承理解为“复制”传统,理解为将传统剧目“封冻”起来送进博物馆。戏曲是文化遗产,但不是出土文物,它要服务于现实,为当代观众所接受,就必须随时调整自身。因此,固本应理解为“动态保护”,注意继承其优良传统,保护剧种业已形成的艺术特色。但继承与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新的艺术元素。尽管永恒之美可以被不同时代的人所接受,但将传统与特色视为僵死的东西,不允许有任何改变,戏曲也就停止发展了,而停止发展也就是死亡。时代变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必然会有改变,要使戏曲被当代观众所接受,在固本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开新,接纳新的艺术元素,以适应新的审美需要。开新未必就不能固本,固本也未必就是“拷贝复制”。黄梅戏即使再美,但如果“日日《天仙配》,夜夜《女驸马》”,而且只能按严凤英当年的“原貌”搬演,观众也会很快厌倦的,黄梅戏也是无法“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如果黄梅戏真的可以凭借“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活在当下,走向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上演传统戏的热潮就不会只持续一两年,就出现剧场门前几可罗雀的尴尬局面了。

如果拒绝开新,20世纪50~60年代铸成的黄梅戏的特色和优良传统就会成为僵死的东西,失去向下延伸的活力。让开新与固本形成相互牵引的张力,也就等于给传统注入了新能量,黄梅戏的优良传统就会“活”起来,其传统特色既可以得到保持,也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