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现代化
如前所言,文化现代化是指以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为指向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文化转型,它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层面,但又不是经济、科技现代化的影子。
1.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科技现代化的关系
文化现代化的途径、方式和历程会受到文化语境、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其形态特征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一方面,文化现代化受经济科技现代化的影响,但又与经济科技现代化存在冲突,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不可能削平文化差异,相反,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环境、文化资源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现代化的途径、方式和进程。另一方面,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化环境的不同艺术家对相同审美现象所做出的反应也有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可见,文化现代化并不是单一或曰统一的文化运动和文化现象。
2.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文化现代化以追求“现代性”为目标,可以说,文化现代化就是追求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但何为“现代性”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有人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的、易于接受革新与变化的心智结构,是用来表达发现、发明、革新、变化、发展的一个术语,因此,“现代性”也就是当下性、时尚性、创新性。然而,文化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又并不完全相同。
波德莱尔从现代性无休止的永远前进的滚滚车轮中看到了其静态的一面——它在过去不断被抛弃中呈现出了静态的一面。对生产艺术家来说,朝生暮死,短暂只是艺术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即持久、不朽、诗学,必须首先从中提炼出来。类似地,现代性体验包括了作为其对立面的永恒性。[7]
也就是说,文化——特别是艺术上的现代性与技术层面的现代性颇不相同,它并非只是一味地“创新”,“新的”未必都是好的,也未必就具有现代性,永恒性才是其根本特征,也是其价值之所在。就艺术而言,“现代”与“传统”、“新”与“旧”、“暂时”与“永恒”未必是对立的,“现代”并不意味着典范性的“过去”与不断向前的“现在”相割裂,旧的可以在新的之中延续甚至强化,传统也可以在“当下”“时尚”中重现,传统可以被超越,但不可能被抛弃。因此,对传统的尊重、敬畏、仰慕、捍卫也是文化现代性,特别是艺术现代性的重要内涵。
此外,文化上的现代性有多重建构,是杂多的统一,把现代性视为西方的工具理性对世界的普遍征服,是所有文化都必然经历的一系列“转型”,实际上是文化“一元化”、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每种文明又各有各的文化……我想描绘的图像中,人类文化是多元的,每一文化都有一种语言、一套习俗,这种语言和习俗规范了人们对于人、社会、心/灵状况、好坏、善恶等的独特理解方式。这些语言之间通常不具有互译性。[8]
因此,文化的现代化不应也不可能导致文化的“一元化”,追求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3.文化现代化在中国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笔记中,就曾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的目标,[9]但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环境中,“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社会主义化”“革命化”“意识形态化”,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问题不是文化现代化理论的中心议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界就不间断地引进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著述,如美国贝迪阿·纳思·瓦尔马著,周忠德、严炬新译《现代化问题探索》(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美国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以色列S.N.爱森斯塔德著,张旅平等译《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日本富永健一著,董兴华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美国C.E布莱克著,景跃进、张静译《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美国罗伯特·海尔布罗纳著,俞新天、邓新格、周锦钦译《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美国艾恺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的再探讨》(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大批著作。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专著则更多,其中还包含欧美、港台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多部著作。这一时期的文化现代化理论对人的自由意志、人格独立、人的自由发展等命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文化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性等一度成为我国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焦点,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与争鸣更是异常热烈,“重写文学史”一度成为文学研究者,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词。1999年8月8日至11日,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延边大学在吉林长春联合召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50多人与会。会上围绕着何为现代性,是否存在适用于东西方的统一的现代性标准,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中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中国20世纪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中国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则众说纷纭。有的归结为五四时期倡导的“科学精神”,有的认为是晚清之时分外彰显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想,有的认为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有的认为是晚清以来对“现代化”“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这在当时虽然显得不合时宜,但“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真正现代性的东西”……[10]
这些争论对戏曲的现代性追求,特别是戏曲精神蕴涵的现代性到底是什么的讨论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