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化释名
1.现代化的历程
尽管16世纪的西方社会就已跨入“现代”阶段,但“现代化”进程却是以19世纪的西方——确切地说,是以19世纪英、法两国的工业化为起点的。
19世纪现代市民社会仍然对毫不现代的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记忆犹新。正是这一内心分裂,即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的感觉,产生了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观念。在20世纪,我们的最后一个阶段,现代化进程实质上已经扩张到整个世界。[2]
有研究者把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视为现代化的开端,但更多的研究者则将19世纪初蒸汽机的普遍使用视为现代化的开端。就经济领域而言,西方的现代化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电子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一进程不但一直没有终止,而且扩展到了全世界。就文化现代化而言,从20世纪初开始,欧美先后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文化景观先后在欧美出现,有学者称为“后现代”。但对于“后现代”的起点为何时,学界并无一致意见,有的以20世纪初为起点,有的则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起点。
自1840年进入“近代”以来,我国就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自1840年以来中国就一直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今天的中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历史的继续。”[3]一直以为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落后的“蛮夷”,只有“居天下之中”的华夏才是文明富强之邦的国人突然发现,无论是在社会制度上还是经济水平、综合国力上,华夏都远远落后于“蛮夷”,而要抵抗“蛮夷”的侵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己也和“蛮夷”一样尽快实现现代化。但在列强不断侵略的形势下,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是第一要务,经济、科技层面的现代化虽然早在晚清就开始摸索,但真正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曾提出“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又提出“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在1964年12月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目标。但由于两年后爆发“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停滞,“四个现代化”被搁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个现代化”再次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响亮口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行解释。由于这时的西方强国早已告别工业化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邓小平的解释没有再提现代化的具体领域——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而是对“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行量化。他说:到20世纪末,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实现“小康”。此后不久,我国的现代化就实现了对西方强国现代化历程中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阶段的整合和跨越。
在刚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政之时,国人对现代化是充满热情的,都希望现代化提速,以便尽快富强起来,像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过上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最近30多年,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现代化跨入社会发展城镇化(都市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阶段,经济总量跃居世界排名第二的高位,国家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物质生活空前丰富,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现代化进程中好的一面。但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竞争加剧,贫富悬殊拉大,许多乡村由老弱妇孺“看守”,田园荒芜,老屋破败,道德失范,信仰缺失,丑恶现象举目可触,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危机感和焦虑感上升。国人由狂热追慕现代化开始进入冷静地反思现代化的阶段,估计要不了太久,便会开启对现代化的“爱恨交织模式”。
2.现代化涉及的主要领域
“现代化”一般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历史进程,它发端于西方但却几乎影响了全世界的社会历史进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物质层面的巨大变化,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再造自然”的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给人们带来迥异于古代的生产工具、新式建筑、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不断更新的电子产品、无限丰富的农牧渔业和轻工业产品等,这也可以说是经济的现代化。
其二,以建立自由民主、民族独立的现代国家为指向的社会革命。例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诸多西方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运动等。
其三,以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为指向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文化转型。例如,提倡自由、民主、人权、个性独立,反对蒙昧主义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文化,批判传统、反对权威的后现代主义等。
现代化的这几个层面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且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即使在欧洲也是如此。有的在保留君主制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有的则力图使自由民主政体的建立和经济的现代化齐头并进;有的则把建立民主政体的现代国家摆在首位,经济的现代化则迟迟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即使是在政体大体相同的不同国家里,其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方式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景观的形态及其形成的时间也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20世纪初就在欧洲出现,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才形成后现代文化景观。
经济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既具有同一性,也存在尖锐冲突。经济的现代化通常会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生活便利,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特别是受到欠发达国家的欢迎,有的则是为了生存与自保而被迫走上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或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而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作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即尽快地实现现代化。[4]
然而,经济、科技层面的现代化并不必然带来人的精神的解放与升华。科技理性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目标,在与旨在让人摆脱蒙昧状态的人文理性共存时,往往因为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而占上风,使得因精神而高贵的人不惜以精神的沉沦去换取物质利益。这就是西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创造的科学技术、物质财富却反过来控制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使人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的“异化”现象。经济、科技的现代化以竞争为普遍法则,不仅会造成对自然的过度攫取,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使贫富悬殊拉大,生存竞争加剧,人与人的关系畸形、紧张,还会导致精神荒芜,文化退步,道德滑坡,从而恶化人的生存环境,降低人的幸福感。有人甚至认为:“在未来社会中,技术上所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范围日益扩大,并且进而能满足人们种种非物质的要求,如宗教性的、情感性的。在生物工程学改变人类的基因与生理存在之前,其他的科技已经能改变人类的‘人性’存在……传统与现代化是水火不相容的,前者代表着人性,而后者代表着非人性。”[5]可见,经济、科技的现代化有时与文化的现代化是存在尖锐冲突和突出矛盾的。因此也有人认为,现代化是精神被科学理性所侵蚀的过程,意味着高贵精神的丧失和社会的退化,并非是历史的进步,用生物进化理论去解释社会进程是庸俗的、不科学的。现代化进程往往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这在西欧以外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化与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多样性诉求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因此,现代化自其肇端就一直伴随着反对的声音,追慕现代化、反思现代化和批判现代化一直是难解难分的。美国学者艾恺在其《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一书中对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他认为,对现代化的批评,“并非是为一个社会所特有,而且也不只限于一个国家和地区”。[6]自核武器诞生和基因工程出现之后,全世界学界对现代化的反思、担忧与批判更是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学界围绕着戏曲要不要现代化,在科技、经济、社会现代化提速的当下,是应该强调戏曲的继承,还是应该强调戏曲的创新的争论,实际上就是现代化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冲突的反映,是传统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守成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对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正在发生日渐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