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音乐音韵研究
主要著作有三,一是王兆乾的《黄梅戏音乐》(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二是时白林的《黄梅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三是游汝杰的《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王兆乾的《黄梅戏音乐》分六个部分论述介绍黄梅戏音乐的历史、演唱、调式、曲牌、唱腔和表现方法,书末附有唱例——《天仙配》中的《路遇》一场的曲谱。每个问题均用大量的曲谱进行说明,例证既涉及大量的传统剧目,如《补背褡》《剜瓢》《送绫罗》《打豆腐》《卖杂货》等剧目的唱腔,也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过改革的黄梅戏音乐,例如《新事新办》《柳树井》的唱腔。为了说明黄梅戏音乐的改革与发展,书中在介绍经过改革的黄梅戏音乐的同时,还专列“老唱腔”进行对比,对于了解黄梅戏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时白林的《黄梅戏音乐概论》分章论述黄梅戏音乐的历程、类别及构成、主调腔体的联用、声腔的运动规律等,通过大量谱例论述黄梅戏音乐的来源、结构板式、风格类型、审美特征、因革流变等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例如,在论述“仙腔”时说:“‘仙腔’又名‘道腔’‘道情’。传统戏中多用在神仙登场时演唱,曲调优美、动听。该腔体虽来自青阳腔,但现在的‘仙腔’,从调式结构、旋律走向以及曲情韵律等均与‘彩腔’‘阴司腔’关系甚密,已与它们形成一组不同情趣的姊妹腔。”[25]为了证明这一判断,作者列举了大量不同风格、结构的仙腔谱为证。为了考察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在安徽形成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时在音乐上的变化,作者先征引《打猪草》中严凤英饰陶金花所唱的“五声徵调式打猪草调”,认为这首“几成定谱”的曲调与黄梅采茶同一剧目同一人物所唱的曲调已颇不相同。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征引湖北省黄梅县黄梅调艺人乐柯记所唱的“六声宫调式打猪草调”以为佐证。接着,又征引安徽早期黄梅戏艺人丁永泉所唱的“五声徵调式打猪草调”,论述安徽黄梅戏在唱腔的句幅、旋法、音阶排列、节拍、调式、锣鼓安排等诸多方面与黄梅采茶调的差异,进而得出结论说:“以上的差别不是节拍与旋法的‘十腔九不同’的问题,而是体现着黄梅戏由民间歌舞、说唱走向地方戏曲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26]描述黄梅戏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时著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论述“旋律乐曲与曲牌”时,列“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试用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发展”“国营剧团建立后的突变”三小节进行论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黄梅戏音乐演进的阶段性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而且揭示了黄梅戏音乐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理论色彩和理论深度值得称道。
王文龙、徐高生的《黄梅戏锣鼓》(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专门介绍黄梅戏的打击乐,内容涉及黄梅戏打击乐的起源、乐器种类、符号、念法、记法、术语以及演奏等,是黄梅戏打击乐研究的专著。《黄梅戏音乐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是一本论文集,收录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段友芳、金白颖、周玉娟、宋睿斐等人的单篇短论,黄梅戏音乐作品分析是其主要内容,其中有多篇文章论及湖北省新时期黄梅戏剧目的音乐创作。
游汝杰的《地方戏曲音韵研究》虽然不是专论黄梅戏音韵的著作,但是除了从理论上论述戏曲与方言的关系之外,还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莆仙戏、湖南花鼓戏、上党梆子的语音系统与方言的关系及其音韵系统进行研究,其中有专论黄梅戏音韵系统及其与安庆方言之关系的章节。班友书《黄梅戏古今纵横》一书收录有作者早年著成的《黄梅戏语言、音韵初探》,其中音韵部分弥足珍贵;作者还归纳了黄梅戏音韵的“十三辙”,这对于黄梅戏剧本创作中的择字用韵和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发音均有指导作用。
此外,还有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新腔介绍》(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安徽省文化厅等编《黄梅戏唱腔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等资料性和普及性的著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