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价值与意义
地方戏众多是我国戏曲剧坛的重要特色。中国戏曲实际上是由数百个诞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地方剧种所构成的“共同体”,除了汉族创造了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之外,还有十多个少数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戏曲剧种。[2]许多省份拥有多个地方戏剧种,例如,福建省有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闽剧、芗剧等,广东省有白字戏、正字戏、广东汉剧、粤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等。即使是诞生在同一省份的不同的地方戏,其形态和艺术个性也是不太相同的。例如,诞生于湖北的汉剧、楚剧、东路花鼓戏、提琴戏、荆州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等,就面貌各异、风格不同。中国戏曲这一庞大的生态系统及其此消彼长、与时俱进的顽强生命力,是世界剧坛上所罕见的。
然而,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由于可供选择的文艺样式、娱乐样式大量增加,特别是电视机进入普通家庭,不用出门便可欣赏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尤其是电视连续剧的日益增多,夺走了戏曲乃至整个舞台艺术的大批观众。因此,恢复上演传统戏的热潮仅仅持续了两三年便迅速“退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戏曲观众便越来越少,多数戏曲院团无法单纯依靠自己的演出收入维持运转,大多数地方戏的生存面临威胁,有的迅速凋零了,“戏曲危机”论和“夕阳艺术”论广为流播,戏曲理论界为此而焦虑。
20世纪50年代末,文化主管部门曾对戏曲声腔剧种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普查,当时全国各地方、各民族戏曲剧种共368个。1982年,为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进行调查统计时发现,剧种减少了51个,还有317个。而到了2005年,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数据,我国现存剧种仅剩267个,其中半数仅有业余演出,60多个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半个世纪消失了上百个剧种,有的地区平均每两三年就消失一个。不少剧种目前仅剩下一个剧团,谓之“天下第一团”,自豪中掺杂着悲壮和调侃。[3]
到目前为止,仍拥有专业剧团,还能进行经常性演出的剧种总数百余个,而且地方戏消亡的速度有日益加快的趋势。地方戏的消亡是文化领域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地方戏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的戏剧样式,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发展城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强对地方戏的研究,探寻其当代生存的策略和走向未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仅对地方戏的振疲起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时期黄梅戏同样面临观众流失、剧团无法单纯依赖演出收入运转的窘境,但与大多数地方戏相比,新时期黄梅戏算是比较兴旺的。它不但没有凋零,反而是“逆势生长”,获得了较大发展,这种现象确实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