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乡土特色的当代价值

(二)黄梅戏乡土特色的当代价值

作为西方戏剧源头的古希腊戏剧,诞生于雅典城邦,属于面向市民的都市戏剧,后世的西方戏剧也大多属于都市戏剧。东方的古印度创造了梵剧,它属于面向上层贵族的宫廷戏剧。日本的能乐是武士幕府的艺人创造的,它主要面向幕府中的贵族,也属于宫廷戏剧。日本的歌舞伎创造于都市,属于面向市民的都市戏剧。在东方国家中,或许只有越南的嘲剧等少数剧种是诞生于乡村,主要面向农民等底层群众的乡土戏剧,黄梅戏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乡土戏剧。

1.新时期黄梅戏仍有“乡村歌剧”之誉

中国戏曲大多在主流文化相对薄弱的乡村萌芽,开始时主要面向农民,稍有起色后进入附近的城市,进城后的乡土戏剧都积极吸纳都市文化的滋养,在都市中走向成熟或获得较大发展。但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前,进入都市的地方戏绝大多数仍保持着鲜明的乡土性。诞生于都市的沪剧、京剧等极少数剧种,其“根”——声腔也仍在乡土,因此,可以说乡土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色。然而,自我国进入社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时期以来,具有乡土性的地方戏面临生存困境。有人认为,戏曲的乡土性正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当代戏曲应以建设都市戏剧为目标,努力适应新的时代,吸引新时代的青年观众。

诚然,戏曲乡土性特征的淡化确实是戏曲进城后不可避免的现象,自进入新时期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然而,进入新时期的黄梅戏既注意创造新的审美形态,也注意保持其传统的乡土特色,故仍被誉为“乡村歌剧”。例如,1994年11月16日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在乌克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艺术节上演《打猪草》《夫妻观灯》《戏牡丹》《洞房》等传统小戏和折子戏,当地观众以“中国的乡村歌剧”誉之。

《打猪草》刚一演完,有的外国观众用夹生的普通话惊叫着:“喔!中国的乡村歌剧!”……发行量最大的《基辅导报》,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题为《国际短剧艺术节在中国歌剧的伴奏下开幕》的评价文章……此后,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乡村歌剧”一直是基辅新闻舆论界和基辅人议论和关注的中心。[16]

在“全国五大剧种”中,黄梅戏和越剧一样,都属于先后诞生于南方的地方戏,而且都有“生于乡村,长于都市”的经历,但就乡土特色的保持而言,黄梅戏胜过越剧。越剧以上海市民所欣赏的女班最具特色,《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等市民特别青睐的才子佳人戏是其“看家戏”,富丽、雅致、细腻、凄婉是其主导风格。黄梅戏以男女合演、女演员担纲为特色,描写田园生活,塑造村姑农夫形象,乡土气息浓厚的《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牛郎织女》《打豆腐》等是其“看家戏”;也有才子佳人戏《女驸马》《罗帕记》等,清新、自然、质朴、通俗,充满泥土气息是其主导风格。

进入新时期的黄梅戏,题材范围大大拓展,不仅有表现才子佳人的《孔雀东南飞》《红楼梦》《秋千架》,还有表现宫廷或战争生活的《长恨歌》《失刑斩》《小乔初嫁》;表现历史文化名人的《徽商胡雪岩》《邓如石传奇》《万密斋传奇》《苏东坡》《李时珍》《余三胜》《传灯》《活字毕昇》;表现外国人生活的《无事生非》《贵妇还乡》;表现现代知识分子生活的《风尘女画家》《未了情》《李四光》……与《天仙配》等剧目相比,这些新创剧目的乡土情味有的已较为淡薄,但并未完全丧失,大多数剧目坚持用黄梅戏传统唱腔和安庆官话演唱的做法,使得新时期黄梅戏仍保有一定的“田园牧歌”风味。加之《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打豆腐》等传统经典剧目仍然是新时期黄梅戏的常演剧目,而且演出的频率很高,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不断被改编上演。因此,可以说新时期黄梅戏——特别是其常演的传统经典剧目,仍然具有清新、纯朴、自然、通俗的风格特点,仍然具有一定的乡土特色。

2.“乡村歌剧”并非不合时宜

对于“生于乡村、长于都市”的中国戏曲而言,至今仍保持乡土特色的黄梅戏显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说明,在社会发展城镇化,经济建设全球化的今天,乡土戏剧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歌剧”并非不合时宜。地方戏的乡土特色不仅深受当地广大农民观众的欢迎,在远离其发生地的大都市,甚至是在外国,也是不乏知音的,以为都市观众只欣赏“都市戏剧”的看法和以为才子佳人戏一定不受农民欢迎的看法一样,都是片面的。乡土情味,曾是进入宋代都城的宋杂剧吸引都市观众的法宝,宋杂剧中的“杂班”主要就是“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也是都市中的现代人所欢迎的美感成分,以装扮农民逗乐的赵本山大受都市中人欢迎就是一例。断言乡土戏剧在社会发展城镇化的今天不合时宜的结论下得过于匆忙了,即使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成了市民,乡土情味仍然会有市场。因为典雅精致细腻与恬淡自然纯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互为渗透补充,它们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生活在繁华拥挤的都市里的人们有时更青睐来自乡土的恬淡自然纯朴之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打猪草》等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的黄梅戏剧目在上海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就是生动例证。因此,以仍然保有一定乡土情味的新时期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对于把握我国地方戏乃至整个戏曲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制定戏曲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