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新举措
2025年10月13日
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新举措
地域性是地方戏的重要特色,为了强调其地域性,绝大多数地方戏都以地域名称命名,例如,越剧、婺剧、昆曲、沪剧、晋剧、川剧、湘剧、湖南花鼓戏、贵州花灯戏、滇剧、桂剧、赣剧、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秦腔、豫剧、粤剧、琼剧、闽剧、吉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上党梆子……即使是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游子,只要听到家乡戏,那亲切的乡音就会撩拨起浓浓的乡愁。
进入新时期以来,因为戏曲观众流失严重,大多数剧团主要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转,各地政府在保护其辖地地方戏的同时,也对地方戏提出了宣传当地文化的要求。1997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对黄梅戏提出“打好徽字牌”的要求,也就是要求黄梅戏着力宣传安徽文化,用剧目“擦亮安徽文化的名片”。各地政府的这一要求通常不只是一般号召,而是体现在剧目立项、质量评估、经费拨付、舆论宣传、媒体支持等各个环节,有的领导有时亲自指示剧院把当地某个历史文化名人、英雄模范、先进典型、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的文化成果作为表现对象,搬上舞台,以扩大当地的影响。虽然有的省份并未出台要求地方戏宣传当地文化的政策,连“打好某字牌”的口号也没有提出过,但政府主导戏曲的机制促使戏曲院团乐于投当地政府之所好,纷纷选择宣传当地历史文化名人、重大文化成就的题材,致力于打造当地的文化名片。政府主导戏曲的体制对新时期戏曲的题材选择和舞台呈现都发生了重大影响,“名片戏”“英模戏”因而成为新时期戏曲重要的新类型。新时期黄梅戏也不例外,在其后期探索中这一倾向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