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戏”长短论

(三)“名片戏”长短论

“名片戏”宣传地方文化,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软实力确有一定意义,要求属地的地方戏宣传当地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无可厚非。而且,摄取当地题材,便于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这对于强化黄梅戏的地域性,避免地方戏趋同,创造黄梅戏的新形态,拉近黄梅戏与当地群众的距离,也都是有助益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逆火》《小乔初嫁》《传灯》《妹娃要过河》等摄取当地题材或旨在提升当地知名度的剧目确实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中有些剧目,例如《逆火》《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独秀山下的女人》《回民湾》《妹娃要过河》,当地文化元素的融入丰富了剧目的表现手段,营造了特色独具的戏剧情境,使安徽黄梅戏与湖北黄梅戏既有同一性,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拓展了黄梅戏的风格,可见这一举措对于黄梅戏剧种建设的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也就是说,比较成功的“名片戏”对于强化剧种的地域特色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不能一概否定。

然而,这类题材大多受真人真事局限,戏剧性强的不多,有的剧目宣传当地文化名胜、土特产品广告的色彩较浓。其中,宣传安徽铜陵市青铜文化的《青铜之恋》,宣传安徽九华山一带名茶的《雾里青传奇》,宣传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景区的《情洒杏花村》,宣传徽商胡雪岩的《徽商胡雪岩》,宣传湖北省蕲春县特产蕲香的《香女》,宣传湖北省罗田县中医文化的《万密斋传奇》,宣传湖北省罗田县戏曲名家的《余三胜轶事》等具有代表性。这些剧目宣传的热情压倒了艺术追求,剧情或落入俗套,或硬编的痕迹比较明显,浅表化倾向比较突出,可见并非所有文化名人、名优特产、风景名胜、重大文化成果都可以入戏,都可以搬上舞台进行宣传。然而,因为有政府支持,而且有的本来就是“说话算数”的领导布置的“命题作文”,即使题材没有戏剧性,戏曲院团大多也乐于“硬编”,借此获取利益。为了提高获奖概率,院团付出不菲的代价请获奖率高的名编剧“捉刀”,名导演执导,“戏不够,景来凑”,进行豪华包装的更是普遍,媒体则根据领导意图一味吹捧。其实,这类剧目真正水平较高,受观众欢迎的不多,能够经受时间的残酷淘洗,可以流传后世的更少,绝大多数是拿到奖之后便束之高阁,许多耗费巨资的剧目还没有拿到奖。尽管不断有人对这种现象提出尖锐批评,但由于戏曲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流弊依然。

地方戏的地域特色是地方戏的重要特色,失去地域特色,地方戏就会趋同,但地方戏的地域特色不是靠剧目题材的地域性来体现,而主要是由地域特征鲜明的声腔和方言来彰显。例如,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的题材与湖北和安徽均无关联,但其地域特色却相当鲜明,是公认的安徽文化的名片。楚剧的代表作《百日缘》《赶斋》《葛麻》等并非楚地题材,汉剧的代表作《祭风台》《李密降唐》《宇宙锋》等也并非武汉故事,但它们都是湖北、武汉的文化名片。新时期的新创剧目也是如此,例如,新时期湖北京剧的代表作《徐九经升官记》的题材也与湖北无关,但它以特色独具的“丑生”担纲主演,幽默滑稽,不与人同,已成为“鄂派京剧”的标志性成果,是湖北文化的名片。相反,新时期以来多部写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或湖北、武汉代表性文化成果,打“楚字牌”“鄂字牌”或“汉字牌”的京剧、汉剧、楚剧剧目却声名不彰。新时期黄梅戏中的“名片戏”有影响力的也并不多,生编硬造,戏剧性不强,像推介产品的广告的倒是不少。可见,如果题材缺少较强的戏剧性,剧作家又未能对缺少戏剧性的题材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营造生动的戏剧情境,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即使写的是当地的文化名人、名优特产、重要文化成果、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不大可能将其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名片的。让戏曲创作承担过多与艺术无关的任务,把戏曲当做简单的宣传工具,尽管出发点是为了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但对于戏曲的发展却是不利的。生编硬造,几乎无戏可看的“名片戏”也未必能起到提升当地知名度的积极作用。

【注释】

[1]安徽省文化厅.黄梅花开别样红——今年来黄梅戏艺术发展概述[N].中国文化报,2001-04-25.本文关于自1998年以来安徽省举办黄梅戏系列活动的情况介绍,均据此文。

[2]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66.

[3]晓耕.黄梅情系“秋千架”——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发言摘要[J].中国戏剧,1999(7).此文将《秋千架》误作为《戏千架》,笔者引用时作了更改。

[4]龚和德.在《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上的发言[J].晓耕.黄梅情系“秋千架”——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戏剧,1999(7).

[5]刘厚生.在《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上的发言[J].晓耕.黄梅情系“秋千架”——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戏剧,1999(7).

[6]黄宗江.在《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上的发言[J].晓耕.黄梅情系“秋千架”——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戏剧,1999(7).

[7]黄维钧.在《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上的发言[J].晓耕《黄梅情系“秋千架”——黄梅戏《秋千架》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戏剧,1999(7).

[8]陈新伊,刘云程.《徽州女人》[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456-499.

[9]陈薪伊.在《中国戏剧》编辑部召开的《徽州女人》座谈会上的发言[J].《徽州女人》创新的思索.中国戏剧,1999(10).

[10]董健.再谈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兼答批评者[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

[11]朱伟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评昆剧《桃花扇》和黄梅戏《徽州女人》[J].文艺争鸣,2001(3).

[12]张兰阁.病态的百合花及其潜隐文化逻辑——对《徽州女人》中女人形象的另一种解读[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3-74.

[13]姚爱云.沿着古朴青石阶而下的“徽州女人”[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1.

[14]马也.在《中国戏剧》编辑部召开的《徽州女人》座谈会上的发言[J].《徽州女人》创新的思索.中国戏剧,1999(10).

[15]王安祈.《徽州女人》的启示——台湾戏迷的观点[M].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7.

[16]龚和德.在《中国戏剧》编辑部召开的《徽州女人》座谈会上的发言[J].《徽州女人》创新的思索.中国戏剧,1999(10).

[17]傅谨.在《中国戏剧》编辑部召开的《徽州女人》座谈会上的发言[J].《徽州女人》创新的思索.中国戏剧,1999(10).

[18]廖奔.在《中国戏剧》编辑部召开的《徽州女人》座谈会上的发言[J].《徽州女人》创新的思索.中国戏剧,1999(10).

[19][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2)[M].刘国彬,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407.

[20][瑞士]迪伦马特.老妇还乡[M].叶廷芳,韩瑞祥,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287,301.

[21]黄梅调音乐剧《贵妇还乡》中西合璧[N].人民网,2013-09-18.

[22]裴军运.台词夹杂英文 黄梅调混搭摇滚——《贵妇还乡》唱的哪一出[N].深圳晚报,2013-09-18.

[23]颜亮.《江南好人》后,看黄梅戏版《贵妇还乡》[N].南方都市报,2013-09-18.“吴琼说,要以《贵妇还乡》推动黄梅戏音乐剧化。”

[24]台词引自土豆网播放的该剧演出视频。

[25]天蓝.《贵妇还乡》黄梅戏也先锋[N].新京报,2012-07-17.

[26](宋)刘克庄,谢枋得.千家诗[M].杨万里,等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

[27]情洒杏花村[J].黄梅戏艺术,2002(4).一名《魂断杏花村》。

[28]陆应阳著,蔡方炳增辑《广舆记》卷二“池州府”条,清康熙二十五年大文堂刊本。

[29]陆应阳著,蔡方炳增辑《广舆记》卷二“江宁府”条,清康熙二十五年大文堂刊本。

[30]安徽省原副省长、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会长龙念语,参见池州精心打磨《情洒杏花村》[J].黄梅戏艺术,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