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的现代性追求
2025年10月13日
一、现代戏的现代性追求
不同社会、不同立场、不同时期的人对现代性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因而现代性的书写必然是多元的,这就使得现代性成为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不过,就精神蕴涵而言,现代性的核心是主体性——人的自主、独立、自由发展,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中科学、理性、权利、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现代价值的体现,则是现代性研究中的共识。就表现形式而言,现代性既指时尚性、流行性和新颖性,也指经典性和永恒性,而且,有的古雅之美亦可转化为时尚。新时期黄梅戏对现代性的追求,也主要是围绕着以上共识展开的。
编演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为了表现现代生活,戏曲不但需要调整、改革原有的符号体系,还需要创造与现代生活形态相契合的新的符号体系,促使戏曲实现现代转型。
黄梅戏与大概同时成熟的地方戏越剧、沪剧、评剧、吕剧、楚剧等相似,虽然也向成熟的大剧种学习了一些程式,但程式化程度至今仍不高,生活化的色彩则比较鲜明。因此,黄梅戏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不像秦腔、汉剧、徽调、京剧等程式化程度很高的剧种那样存在较大困难,很早就有编演现代戏的经验。[4]例如,早期描写农民生活的剧目《逃水荒》《打猪草》《打豆腐》《闹花灯》《推车赶会》等,20世纪50年代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剧目《新事新办》《柳树井》《王金凤》《金狮子》《泉边上的爱情》《洪波曲》《大别山上红旗飘》等,都可以说是现代戏。
进入新时期以后,新编现代戏仍然为黄梅戏所重。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78—1997年间的新编黄梅戏搬上舞台的剧目共有135部(未付排但发表了剧本的未计),其中,现代戏剧目48部,这48部现代戏题材的时间跨度涵盖了我国进入近代直至今日的全部历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下几类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