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当地重要文化成果和重大历史事件

(二)彰显当地重要文化成果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后期探索中,安徽湖北两地的黄梅戏都加强了对当地重要文化成果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宣传,以提升本省的软实力和知名度。

1.安徽黄梅戏舞台上的当地文化成果和重大历史事件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安徽黄梅戏舞台上宣传当地文化成果的剧目主要有:

第一,桐城市文化名胜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是安徽桐城一桩美谈,也可以说是安徽桐城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其源于一场纷争的完美解决。相传,清代宰相张英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宅第与吴氏宅第为邻,中有一狭窄通道,本属张府,但吴府扩建时欲占用,张府不服,讼至县衙,因双方均为旺族,县令迟迟未敢判决。京城为官的张英在飞驰求助的家书上题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即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张家不恃威权,主动礼让,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改建宅院,故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人称六尺巷。今安徽桐城市西南西环路有一条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的百米巷道,这就是“六尺巷”。巷口墙壁立有文物保护单位标牌,另有立石,刻张英诗于上,是为桐城重要的文化景观。

安徽黄梅戏多次将这一故事搬上舞台,主要有:《槐树谣》,王训怀编剧,王世辉导演,2006年潜山县黄梅戏剧团首演,陈晓玲主演,写六尺巷故事;《六尺巷》,王小马编剧,李杰导演,200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首演,张小平、潘文庆、崔克勇、白红主演;《桐城六尺巷》,王自诚编剧,雷国华、孙虹江导演,2009年安徽省桐城市黄梅戏剧团首演,汪晓明、许桂枝、赵长玖、汪林林主演;黄梅戏影片《六尺巷》,王训怀编剧,苑原、潘明光导演,2010年安徽电影制片厂、安徽再芬黄梅戏艺术基金会、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韩再芬、吴美莲、黄新德主演。

六尺巷的故事为传说,有多个版本。有的将此事属广东韶关籍宰相张九龄,有的将其属清初河北蔚县籍刑部尚书魏象枢;一说与张府为邻者是吴姓商人,一说是叶姓侍郎……安徽省的黄梅戏院团反复搬演这一故事,就是为了坐实六尺巷在安徽,“擦亮”桐城六尺巷这张“文化名片”,扩大安徽文化的影响。

第二,池州著名风景名胜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写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6]《情洒杏花村》[27]一剧以此诗结合杜牧生平事迹敷衍而成,以杜牧与池州歌妓张鹤娘的爱情为贯穿线,杜牧为主人公,该剧由方文章编剧,池湘露导演,2001年池州市黄梅戏剧团首演,汪菱花、张辉主演。杜牧曾从黄州移任池州刺史,明代陆应阳《广舆记》卷二“池州府”条记载:“杏花村,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28]故安徽池州建有号称“天下第一村”的AAAA级“杏花村旅游景区”。然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是否是确指?如果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村庄,那么,它到底在何处?一直没有定论,典籍中的记载也多有矛盾。例如,《广舆记》卷二“江宁府”条又记:“杏花村,江宁县治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29]江宁为今南京之古称。

其实,我国许多地方都建有“杏花村”,而且都宣称是“杜牧饮酒处”。除安徽池州和南京之外,山西汾阳、湖北麻城、江苏徐州、山东梁县等数十个地方都有“杏花村”,特别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名气还很大。我国古代就有人指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只是诗人虚构的意象,并非实指某个村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樊川诗集》《全唐诗》都没有收录这首诗,南宋末年谢枋得编的《千家诗》将此诗归于杜牧名下,因此,此诗是不是杜牧所作,其实是大有疑问的,有学者就曾指出此诗并非杜牧所作。这样一来,根据杜牧的生平事迹去“考证”杏花村到底坐落何处就不大可靠,企图以一部剧作坐实杏花村“村址”就更不靠谱。黄梅戏《情洒杏花村》显然有坐实杏花村在池州,为安徽旅游“打广告”的明确用意。有人认为此剧旨在“宣传池州的秀丽山水,为杏花村酒做广告,特别是为千年杏花村村址正名”,[30]此言不虚。

第三,铜陵市的青铜文化。

安徽省铜陵市是我国著名的“铜都”,矿产丰富,主要为铜矿,早在商代早中期就开矿炼铜,铸造铜器,从东汉至清代的官府均在此设有炼铜管理机构,鸦片战争后,英国、日本等到此进行掠夺性开采,现在仍是我国炼铜的重要基地,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蕴藏丰厚。为了弘扬铜陵市的青铜文化,铜陵市黄梅戏剧团于2003年编演了《青铜之恋》一剧,由姚尚友、梅冰编剧,方红林导演,2003年铜陵市黄梅戏剧团首演,徐智雅、鲍小霞、李恋主演。剧写留法的铜矿矿工、女雕塑家卢青青与铜矿矿工马大铜的爱情,剧生编硬造的痕迹较重。此剧致力于黄梅戏表现形式现代化的探索,采用电声乐队,在传统黄梅戏音乐的基础上融进通俗歌曲、电子RAP甚至是摇滚等多种现代音乐元素,以现代舞的语汇为基础,编排了现代感很强的多支舞蹈插入剧中,与音乐剧的风格比较接近。

第四,九华山及其名茶雾里青。

安徽池州的九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及其周边地区出产的名茶雾里青是皖茶的代表,宋代时称“嫩蕊”,是当时的名茶,宋代以来的许多文人墨客都题咏或记载过此茶。九华山也是佛教圣地,著名的旅游景区。为了宣传这一名胜和名优特产,2006年池州黄梅戏剧团编演了《雾里青传奇》一剧,由方文章、陈耀进编剧,汪维国导演,2006年池州市黄梅戏剧团首演,刘秀丽、王勇进、杨满生主演。此剧描写清代乾隆年间当地民女吴丽青与茶商郑鹤龄携手制作嫩蕊仙茶的故事,中间穿插吴丽青与郑鹤龄的爱情,又添南巡的乾隆微服私访时见过吴丽青,并与其以茶为题联句赋诗,爱上这一才女,要征其进宫,险些使其与茶商郑鹤龄劳燕分飞的波澜。其彰显当代文化名胜和名优特产的用意固然可嘉,但为此硬编故事似可商榷。尽管此剧冠以“传奇”之名,但为艺术之外的目的而生编硬造之迹仍一望而知。

第五,文学皖军的成就。

安徽的当代文学创作有较高成就,其中,鲁彦周(1928—2006)是杰出的代表,有“文学皖军旗帜”之誉,在小说、戏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上都卓有建树,其《凤凰之歌》《风雪大别山》《天云山传奇》等名作广有影响。其中篇小说《逆火》发表于1990年,是一部用现代意识反思传统文化——特别是礼法文化,剖析人性的力作,也是一部具有很强戏剧性的小说名作。200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据鲁彦周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逆火》,该剧由周德平编剧,苑原导演,蒋建国、周源源主演。剧写韵竹来柴庄投奔旧情人柴梦轩。梦轩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拒绝了韵竹,但又不让韵竹离开,柴庄人纷纷谴责梦轩。韵竹得到走方郎中柴水的爱情与呵护,得以生存,梦轩心生妒忌,捏造罪名将柴水溺死,柔弱的韵竹怒不可遏,点燃一把大火,与祠堂中的柴梦轩一起葬身火海。2007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对此剧进行打磨修改,更名为《何处桃花红》,蒋建国、周源源、王成主演,获得广泛赞誉。

将文学水平较高的小说改编为戏曲作品上演,是戏曲文学创作的通行做法,这种方式能提升戏曲剧本的文学性,扩大剧作的生活容量。但由于戏曲受舞台时空和载歌载舞两方面的限制,其容量往往远不及原著,因此,获得赞誉的戏曲改编本并不多见。周德平的改编本算是比较出色的,既忠于原著,保证了剧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又兼顾戏曲的舞台性和歌舞性,有新的创造与贡献。将安徽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搬上黄梅戏舞台,既是对“文学皖军”的褒扬,也是对安徽黄梅戏的彰显,可谓双赢。

第六,皖地之重大历史事件。

安徽是楚汉相争重地,著名的垓下决战就发生在安徽灵璧县沱河北岸,项羽突围所经之地阴陵、东城、乌江等地在今安徽定远县、和县一带。这一题材的最早源头是司马迁《史记》对垓下之围的描述,这一题材曾多次被多种文艺样式所摄取,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话剧《霸王别姬》(空军政治部话剧团2007年首演)亦以此为题材。200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将其改编并搬上黄梅戏舞台,该剧由周德平编剧,王晓鹰导演,潘雪萍任导演助理,孙娟、李文、余顺、刘华主演。剧写垓下决战时,项羽被围困,项羽的妻子虞姬和刘邦的妻子吕雉都扑进项羽营帐,前者要守护爱情,后者要夺人所爱,三个人在腥风血雨之中展开了较量与抉择。此剧表现的虽然是古人,但却是一部“让现代照亮历史”的探索性剧目,具有现代戏剧的哲理品格和思索品格,让人反思历史,思索人——让男人思索自己应做个什么样的男人,让女人思索自己应做个什么样的女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之所以要把这个“写滥了”的题材搬上黄梅戏舞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发生在安徽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彰显安徽的悠久历史、安徽文化的知名度都具有积极意义。

安徽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有个叫小岗村的小村庄,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一事件30年之际,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了《风摇二月天》一剧以资纪念,该剧由周德平编剧,李建平导演,程小君、梅院军、王成等青年演员主演。剧写淮河岸边桃花铺村的农民群众为维护耕地,与欲在千亩良田上建度假村的开发商展开斗争,表达农民群众对农村改革的认识和对土地的感情。剧作缺乏深度,剧情落入俗套。

第七,将剧情发生地设为安徽,亮出“徽字牌”。

这类剧目数量最多,比较重要的有:

《乾隆辨画》,黄河、黄光杰编剧,凌树声导演,1998年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首演,陈炎根、何玲、左胜利主演。剧写乾隆南巡至安徽湖州府湖阳县(今当涂县湖阳镇),县官献画媚上,耿直书生张鹏揭露此画为赝品的故事。

《徽州女人》,将徽州古民居、服饰、礼俗搬上舞台。白墙灰瓦的徽州民居,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和台阶,木雕红漆花轿、婚床,精美的嫁衣等,古朴,淡雅,为人所称道。主创人员及剧情见前,不赘。

《回民湾》,王长安、廖善友、陈望久编剧,王向明导演,2001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李文、周源源、周珊、蒋建国主演。此剧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徽望江回族居住区的回族妇女马翠花养育汉族弃婴,大义灭亲,支持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故事。

《为奴隶的母亲》,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濮本信编剧,胡明克导演,2003年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首演,满玲玲、马自俊、夏丽娟主演。此剧题材本与安徽无涉,为了将安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编剧特意将故事发生地江南小镇改为安徽天柱山小镇,这样一来,剧作的舞台呈现就有了浓浓的安徽情味。

《雷雨》,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200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主演及剧情见前,题材本与徽州无关,但为了融入徽州文化,改编者将故事地点改为徽州,按徽州的深宅大院的格局样式设计周朴园的客厅等舞台布景。

《独秀山下的女人》,刘云程、焦建云编剧,卢浩导演,2009年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剧团首演,刘丽华、陈岱进主演。写民国初年皖西南独秀山下年轻寡妇秀妹再嫁的故事,编剧称之为“《徽州女人》的姊妹篇”,舞台布景、服饰等凸显安徽文化,特别是古徽州特色。

《徽州往事》,谢熹编剧,王延松导演,2012年安庆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首演,韩再芬主演。写清末徽州女子舒香在乱世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年关将近,月潭村的舒香正在忙年,准备迎接外出经商十年未归的丈夫汪言骅,但却等来装有丈夫尸体的棺材。葬礼结束不久,官兵前来抓捕据说已经“入匪”的汪言骅,舒香被抓去顶罪,但在押解途中得以逃脱,她在媒婆怂恿下,改名秋月嫁给隆阜的富商罗有光,深得罗家喜爱。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罗有光发现秋月是其结拜兄弟——已化名潘会嘉亦即汪言骅之妻。三年后兵乱暂息,汪言骅也已洗净污名,回月潭村途中拜访结拜兄弟罗有光,与化名秋月的妻子相遇……剧作将腊蹄、冬笋、冻米、花生仁等徽菜及小吃,粉墙黛瓦的徽州古建筑,别具一格的徽州厅堂,徽州罗盘等名优特产,徽州年俗及丧葬习俗等都搬上舞台,徽州文化特色相当鲜明。

2.湖北黄梅戏舞台上的当地文化成果

这一时期湖北黄梅戏舞台上亦有宣传当地——湖北(含古楚国)文化成果的剧目,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主要有:

《香女》,汪洋、叶小青、林海波编剧,林海波导演,1997年湖北省蕲春县黄梅戏剧团首演,李丹、曹艳兰、王顺平、郜春林主演。宣传湖北蕲春的特产熏香,亦称蕲香。蕲香为明清时期蕲春的名优特产,以香草及中草药制成,不仅有驱虫、避瘟疫之功效,还能催眠,曾在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有“天下第一香”之美誉。剧作写弱女子蕲香传人古吟香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保护蕲香秘方的故事,硬编故事的痕迹明显。

《和氏璧》,周慧(执笔)、王巾、李春轩编剧,曹其敬、强音导演,2003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首演,张辉、杨俊、詹春尧主演。和氏璧的故事《韩非子》《战国策》等典籍均有记载,相传此玉为楚国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先后献楚厉王、楚武王,二王皆不识,且以欺君之罪断卞和双足;后楚文王有闻,派人琢玉,终惊为稀世珍宝,命名为和氏璧,为楚国国宝,后流入赵国和秦国。剧写卞和献玉的遭遇,作者之本意在凸显卞和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精神,但美玉一定要由昏庸的统治者认定才有价值的坚持似很难体现这一命意。

《妹娃要过河》,周慧编剧,张曼君导演,2011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首演,杨俊、詹春尧、段秋萍主演。剧作的主要用意在于宣传湖北恩施利川的经典民歌《龙船调》(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剧写鄂西土家龙船寨主的女儿阿朵被迫嫁权贵,婚期逼近之时,阿朵与客家水手阿龙在女儿会上一见钟情,两个青年不惜以生命捍卫自己的爱情,最终如愿以偿。剧中将土家族的哭嫁歌、解邪歌、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舞、摆手舞等音乐歌舞,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制成的青丝头帕、镶边筒裤、八幅罗裙、左襟大褂、琵琶襟等土家服饰,吊脚楼等土家建筑融入剧中。剧情虽然落入俗套,生编硬造的痕迹明显,但舞台呈现颇为生动鲜活,观赏性强,将土家音乐歌舞融入黄梅戏,可谓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