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本”的构成
“本”原指草木等植物的根部,它关乎植物的生命,是植物最为重要的部分,故又借指事物的根基、主体、本来面目、根本属性等。本书所说的“本”是指黄梅戏的本质特征和优良传统,所谓固本也就是指保持、巩固黄梅戏本质特征的诸多努力,继承黄梅戏优良传统的种种作为。“黄梅戏要姓黄”等提法其实就是以“固本”为旨归的,要求开新不能脱离黄梅戏的原有基础,不能以其本质特征、艺术个性和优良传统的丧失为代价。
什么是黄梅戏的本质特征、艺术个性和优良传统呢?这是一个难以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还与黄梅戏的特征、个性与传统的动态性有关。例如,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黄梅戏,主要是面向鄂东南和安徽安庆一带农民的乡土戏,描写村姑农夫、小贩杂作的婚姻家庭及情感纠葛的题材居多,女性角色大多由男演员扮演,以唱为主,做、念、舞的成分少,打的成分几乎没有,化妆相当简单,不托管弦,一般是三人击打锣鼓伴奏,艺术呈现比较粗糙,主要精神蕴涵是民间传统道德。20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严凤英、王少舫时代的黄梅戏,虽然仍以村姑农夫和小贩杂作为表现对象,但《女驸马》《罗帕记》等才子佳人戏成为黄梅戏的新代表作。这一时期黄梅戏影响力的彰显与大都市上海关系密切,电影等现代艺术媒介的介入更是使黄梅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女演员担纲主演,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等主流话语对黄梅戏剧目的文本改编发生了深刻影响,精致化、雅化的市民趣味渗入浓浓的乡土情味之中。黄梅戏音乐创作在保留基本乐句旋律形态的同时,又向青阳腔、徽调、京剧等大剧种横向借鉴,运用西洋音乐技法和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润腔手法,丰富发展唱腔音乐,重视演唱技巧,增加胡琴等弦索乐器伴奏;使用带水袖的戏衣,学习大剧种的表演程式、身段台步和化妆,虽然仍以唱为主,但做与舞的成分加重,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得以拓展;确立了导演制,话剧和影视导演对这一时期黄梅戏艺术质量的提高,艺术新特色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可以说,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戏改”确立了黄梅戏的新传统,铸成了黄梅戏的主要特征、艺术个性,此后人们谈论黄梅戏的特征、个性和优良传统,通常是以这一时期的黄梅戏为“标准”的。那么,黄梅戏之“本”到底何所指呢?笔者以为,黄梅戏之“本”主要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的:
其一,就观察与呈现生活的立场、视角看,黄梅戏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这不仅体现在黄梅戏多以“草根”一族为主要描写对象上,更主要地体现在它习惯于以普通劳动群众的立场、视角去观察和评判所摄取的生活现象,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诉求和艺术趣味。即使是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通常也是以民间视野,特别是农民的眼光去审视和刻画他们的,这就使其与居高临下俯视“草根”、重在启蒙的精英戏剧有所不同。
其二,音乐上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兼有宫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等,以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地方音乐“平词”“二行”“三行”“八板”“平词对板”等为主腔,另有“彩腔”“仙腔”“阴司腔”以及由百余首乡土气息浓厚的山歌小调组成的花腔;声韵上以安庆一带艺术化的官话为正音;扮演体制上大多由女演员担纲主演,长于刻画女性形象;审美风格上以柔美见长,同时又兼容中原、巴蜀的阳刚之美,有鲜明的乡土性,“乡村牧歌”的风味浓烈,不求峭拔奇崛,亦不恋奔放豪壮,而是崇尚清新平易,朴素自然,虽也能以“自诉苦情”的方式胜人,但更青睐轻松幽默的喜乐情境。在坚持以乡土情味为主的同时,又兼融时尚、精致、开放、包容的都市情味。如果说黄梅戏曾是村姑出身,但这个村姑还没长大就进了城,从“梅开一度”的黄梅戏来看,南方的都市文化对这一乡土戏曲的熏染和改塑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从表现手段看,它借用青阳腔、徽调、京剧等大剧种的某些程式,但并未走上程式化的道路,或曰程式化程度不高。它有生、旦、丑等行当,但每个行当的分支并不多,不同行当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明晰,青衣出身者不但可以扮花旦,还可以反串小生,老生老旦与净丑行的分界更是模糊。例如,王少舫是小生行演员,但他也成功扮演了老生,如《女驸马》中的刘文举(有人认为刘文举属于丑行),《无事生非》中的侯爷,还有扮演了属于净行的《陈州怨》中的包拯。只能归于旦行而难于将其定于哪个分支的严凤英既扮村姑,又扮佳人,也成功扮演过老婆婆。虽然有男女分腔,但所有行当一律用本嗓演唱,其唱法大多“在戏歌之间”,[1]属于戏曲演唱中的“通俗唱法”,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2]行当间演唱方法的区别远不像秦腔、汉剧、京剧等程式化程度很高的剧种那么严格。因此,易唱易学,易于流传,其他剧种的演员改演黄梅戏并不困难,[3]保持着随时吸纳新的艺术元素的开放姿态和相对生活化的表现形式,表演动作以虚拟为主,但也兼采写实。它既珍视传统,同时又把改革、探索视为把握当下、走向未来的重要动力,不断吸纳新的艺术元素,发展壮大自己。其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编剧中的代表人物陆洪非,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时白林、陈精耕等都秉持这种既珍视剧种特色,又坚持与时俱进的艺术理念。可以说,固本与开新都是黄梅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