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编上演传统剧目
如前所言,黄梅戏之“本”主要是由传统剧目,特别是经典传统剧目承载的。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14]黄梅戏的第一度辉煌,亦即20世纪50~60年代的黄梅戏,主要是通过改编上演传统剧目《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夫妻观灯》等造就的。
新时期黄梅戏一直坚持演出这些传统剧目,其中,大戏《天仙配》《女驸马》是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即使是出国演出,也是如此,能否演出这两个剧目甚至成为衡量黄梅戏演员艺术水平的一把尺子。这两个剧目也是黄梅戏艺术学校的教学剧目,学演这些传统经典剧目,正是为了让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优良传统、基本技艺代代传扬。
除此之外,新时期黄梅戏还坚持改编上演大量的传统剧目,它们的底本绝大多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梅戏“三十六大本”和“七十二小出”中的剧目,兹列举部分剧目来加以说明:
《黄梅破雾》,黄光杰据传统小戏中的串戏[15]《闹官棚》改编,许成文导演,1981年马鞍山黄梅戏剧团首演,陈炎根、姜敬元、朱乃仁主演,写新任知府治水,遭贪官迫害,后其妻赴京求救,终得昭雪事。2004年,黄河又据此改编为黄梅戏《黄梅雨》,李建平导演,仍由马鞍山黄梅戏剧团演出,剧情无大变化,但清正为民的主题更显豁,尤元春主演。
《慈母泪》,汪自毅据传统大戏《凤凰记》改编,1982年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首演,刘广慧、杨长江、严桂兰主演。写为给皇太后治病,朝廷要百名童女头颅制药,当阳县童女张秀在被抓之列,其同父异母妹张玉欲冒名替下姐姐,张秀后母李氏视张秀如己出,宁舍亲生也要救下张秀。表现了超越血缘的伟大母爱,彰显底层百姓和下级官吏人性的光辉,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灭绝人性。
《於老四与张二女》,陆登霞、吴洪激据以《私情记》为总名的串戏改编,夏奎斌、周文跃、赵伟寿导演,1983年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首演,黄东风、郭华阳主演,写帮工於老四与农家姑娘张二女相爱的故事。
《蔡鸣凤辞店》,江皓据传统同名大戏改编,1988年安徽省铜陵市黄梅戏剧团首演,王峦、张敏主演,写蔡鸣凤辞别同居的卖饭女回家被妻子朱莲及其奸夫陈大雷杀害,朱莲诬陷其父杀婿,因目睹凶案的小偷揭发才真相大白的故事。
《打豆腐》,杨璞据同名传统小戏改编并导演,1988年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首演,汪少华、李婉君主演,写嗜酒贪赌的王小六把妻子让他去买黄豆回来磨豆腐的钱花光,背一袋黄沙回来冒充黄豆被妻子责罚的故事。此剧为新时期黄梅戏的常演剧目,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朱玉白、丁紫臣就对此剧进行过改编,剔除了有损劳动人民形象的内容,特别是王小六妻子抓住丈夫赌博的把柄威胁要改嫁他人,遭到王小六拒绝后又欲加害王小六的恶劣行径,突出了王小六妻子的贤惠和王小六受到感化,知错即改的品行。进入新时期后,杨璞等又对其作进一步修改,使其剧情更集中,主题更明确,观赏性也更强。
《蔡鸣凤辞店》,陈苗生据传统同名大戏改编并导演,1989年芜湖市黄梅戏剧团首演,陈福生、丁洁、方芳等主演,写蔡鸣凤辞别同居的卖饭女,回家被妻子朱莲及其奸夫陈大雷杀害的故事。
《商女春秋》,侯露据传统大戏《蔡鸣凤辞店》改编,田沔东导演,2007年池州市黄梅戏剧团首演,汪菱花、杨满生主演。写女店主刘凤英嫁一痴呆男,与住店的蔡鸣凤发生爱情,而蔡在老家有家室,接到家书辞店回家,被与妻子朱莲通奸的陈大雷杀死的故事。剧情与原本有较大差异,突出了女店主刘凤英善良仗义的人性之光。
《相知吟》,王训怀据传统大戏《锁阳城》改编,方从云、姚虹导演,2011年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首演,童玲红、王文华主演。写新科状元赵广大夫妻被马经略陷害,后其子考中状元到边关救父并斩马经略的故事。
《借妻》,杨璞据同名传统小戏改编,戴金和导演,200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水从康、何小健等主演。写张古董将妻子出借表弟李成龙以骗取钱财,最终失去妻子的故事。2013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再次上演此剧,张忠言导演。
《借妻》,2007年安徽省滁州市黄梅戏剧团以此剧参加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展演,剧写一赌徒输光被债主逼债,将妻子出借他人以诈骗钱财,遇县官勒索,最终落得妻离家破,剧情与杨璞本不同。
《相思扣》,王训怀据传统大戏《乌金记》改编,胡继宗、董学勤导演,2013年安徽省潜山县黄梅戏剧团首演,戢东、陈晓玲主演。写在王员外家设馆课徒的桐城秀才周明月被冤,总督张伯龄为其昭雪事。
《葡萄渡》,牛刚花据同名传统大戏改编,朱茂松导演,2013年安徽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首演,张丽、檀春芳主演。写清官于成龙微服私访,救被诬书生严登云的故事。
《荞麦记》,张良俊据同名传统大戏改编,金之遐、张良俊、彭丽导演,1980年铜陵市黄梅戏剧团首演,江小萍、王福元主演,写王三女用荞麦馍作寿礼为父祝寿被欺凌羞辱的故事。
《荞麦记》,方云从据同名传统大戏改编,朱茂松导演,2014年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首演,张小萍、夏丽娟主演。写财主王百万之女王三女嫁穷秀才徐文进,父母寿诞,家贫,以荞麦粑为寿礼,受父亲羞辱,后徐文进考中状元,发迹变泰,而王百万遭天火,夫妇沦为乞丐,王三女不计前嫌收留父母的故事。
……
由于新时期改编上演的传统剧目相当多,不能一一分析,这里仅就《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稍作分析,以观新时期黄梅戏如何通过改编上演传统戏来达到固本的目的。
湖北、安徽很早就有唱“祝英台调”的《梁祝山歌》流传,它是梁祝题材黄梅戏的蓝本。在黄梅戏传统剧目的“三十六大本”中有《山伯访友》一剧,此剧从祝英台的父亲“训子”(祝英台的父亲生有八子一女)开始,一直写到祝英台“哭坟”殉情、梁祝二人“归天”落幕。[16]剧作以民间视角审视、呈现这一凄美爱情,肯定不计门第、两情相悦的自由爱情,批判借婚姻攀附权贵的观念,有浓郁的乡土情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许多戏班均以其为“看家戏”,演出频率较高,在观众中亦广有影响。
196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受《天仙配》影片的启发,将梁祝故事改编摄制成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编剧并兼任导演,女演员凌波反串饰演梁山伯,有“古典美人”之誉的影视巨星乐蒂饰演祝英台。该影片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影片中的代表作之一,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红极一时,以其为代表的黄梅调古装片成为当年港台地区和东南亚流行文化的代表。该片在台湾地区上映三月不辍,台北人中有九成都曾购票观赏此片,创当时最佳票房纪录,囊括台湾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演员特别奖等大奖,又获第十届亚洲影展最佳彩色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乐、最佳录音等奖项。尽管这部影片不是在黄梅戏舞台剧的基础上改编摄制而成,但因为片中的数十首黄梅调歌曲风靡一时,加之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本来就有梁祝题材的剧目,因此,还是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对黄梅戏中梁祝题材的继续改编上演亦有推动作用。
1953年,严凤英领衔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她在剧中的艺术创造对新时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表演有深远影响。安庆黄梅戏剧团的老一代女演员田玉莲“文革”前就曾学习严凤英“路子”,主演祝英台一角。
进入新时期以来,传统剧目《山伯访友》被一再改编搬演。1978年,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凤枝饰演祝英台,女演员麻彩楼反串饰演梁山伯(后因麻伤病改由杨钟琦饰演),连演40余场,场场爆满,有时一场的站票就卖出百余张。这一改编本继承严凤英开创的艺术传统,有较大号召力。
1994年,金芝以《山伯访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部不同的黄梅戏传统剧目为基础,又综合其他剧种同题材剧目之优长,新编了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马兰、黄新德主演。该剧共分8场,写梁祝结拜至英台哭坟殉情的全过程,为了强化黄梅戏的乡土特色和民间性,剧作强调梁山伯来自山村的出身,增写了《河湾担水》等展示乡土生活的场次,着力表现梁山伯的憨厚质朴,与都市化的才子佳人戏拉开距离,题材与音乐合力凸显黄梅戏“乡村牧歌”的传统特色。无论是文本还是舞台呈现,这次改编上演均取得了较高成就,使之成为黄梅戏舞台上的保留剧目。2010年6月,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将金芝编剧,1994年马兰、黄新德主演的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成“青春版”,再次搬上舞台,曹祝来饰演梁山伯,程丞饰演祝英台。这次改编对文本并未做多少改动,但在表演上力图凸显“青春”特色,梁山伯憨而迂的性格有所弱化。
2014年2月,北京长乐黄梅戏剧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再次推出黄梅戏青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剧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改编,但表演上承1978年安庆黄梅戏剧院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传承严派艺术为目标,力求打造“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女演员林蜜蜜反串饰演梁山伯,桂兰星饰演祝英台。这次改编上演更加强调保持20世纪50~60年代黄梅戏的传统特色。
这些不同版本都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拓展,但均以梁祝纯真凄美的爱情为主要表现对象,对破坏这一爱情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前半部分以轻喜剧胜人,后半部分以苦情催泪,轻喜剧和苦情戏均为传统黄梅戏之所擅,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十分重视保持黄梅戏的传统特色和优良传统。通过这一传统剧目的不断改编上演可以看出,新时期黄梅戏相当重视从传统剧目中获取灵感,寻找资源,保持黄梅戏平易自然、乡土气息浓厚、民间性鲜明的传统特色,弘扬了黄梅戏立足民间、植根乡土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