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文革”伤痕

(一)抚摸“文革”伤痕

新时期之初,获得第二次解放的黄梅戏将目光投向刚刚逝去的岁月,通过描写“知青”群体,反思“文革”伤痛,批判极“左”思潮,力图肃清恶劣影响。

例如,安庆地区黄梅戏一团1978年上演的《选才记》(龙仲文、余素之编剧,陈佑国、黎承刚导演,麻彩楼、姚美美主演)写国家恢复高考,下放女“知青”蓝琴欲报考,区“革委会”主任以蓝父为“反革命”为由,扣押蓝琴的准考证,阻止蓝琴参加考试,分管文教的县委副书记也对蓝琴百般阻挠。教育局长金新发现蓝琴德才兼备,是难得的人才,排除干扰,顶着压力让蓝琴参加考试,最终使蓝琴如愿以偿。剧作对在“文革”中肆虐多年,造成不少悲剧,当时仍有市场的“血统论”和“唯阶级成分论”进行批判,显然是需要胆识的,这更是一种现代性的觉醒——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又如1979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的《袁璞与荆凤》(金芝据祝兴义的小说《抱玉岩》改编,戴金和导演,俞示伟、胡玉洁主演)一剧,描写回乡“知青”袁璞因创作小说遭到“造反派”的打压,失去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恢复高考后,袁璞终于考上了大学,但因父亲的冤案尚未查清,“政审”时受牵连被刷落。剧作对害人误国的极“左”路线的批判,让人动容,体现了尊重人的权利、尊重知识的新观念。

再如1981年由安庆黄梅戏二团上演的《蓓蕾初开》(余桐、魏启平编剧,潘忠仁导演,方宝玲、汪维国主演)写“知青”赵天强因申请到工厂工作受挫,误打了厂里的“知青”负责人苗健,苗健的未婚妻为报私仇,伪造证明,致使赵天强被公安局拘留。苗健对这种因个人恩怨动辄对人进行政治加害的做法极为反感,批评了未婚妻并出面澄清事实,为赵天强“解套”,表现了遭受极“左”路线摧残的“知青”心胸的豁达,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1978—1981年间黄梅戏中的“知青”题材剧目明显受到当时的“伤痕文学”和“知青电影”的影响,有“跟风”之嫌,取得的成就没有超过“伤痕文学”和“知青电影”。但长于表现村姑农夫和才子佳人的黄梅戏能紧跟时代,塑造其人物画廊中从未有过的“知青”群像,反思极“左”路线对社会和人性的戕害,使剧作不仅富有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还有一定的启蒙色彩,这表明了刚刚跨入新时期的黄梅戏对现代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