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黄梅戏研究
如前所言,目前尚未见到以新时期黄梅戏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但有少数著作涉及了新时期黄梅戏。例如,陆洪非《黄梅戏源流》中《黄梅戏的二次解放》一节论述新时期初期的黄梅戏,作者征引资料后指出:“据1981年上半年统计,全国(除台湾省)县以上黄梅戏剧团共有四十九个。其中安徽省内三十六个……此外,安徽省内和兄弟省中还有一批区或公社领导的民间职业黄梅戏剧团和为数众多的业余黄梅戏剧团。”[27]不过,因为此著完成于改革开放之初,因此,书中对新时期黄梅戏的论述止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是篇幅很短的描述性文字。
胡亏生的《黄梅戏风貌》一书对新时期黄梅戏有较多关注,除了在论述黄梅戏不同类别剧目的章节中涉及新时期黄梅戏剧目之外,还列有《新时期的黄梅戏》专章,研究的层面主要有:黄梅戏的改革创新、黄梅戏新剧目创作、黄梅戏的意境创造、黄梅戏悲情戏的创新、黄梅戏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但这一研究还比较粗略,而且只关注安徽的新时期黄梅戏,没有涉及湖北等地的新时期黄梅戏。王长安的《安徽戏剧通史》第六篇论述了1978—2008年安徽的戏剧发展历程,其中有对新时期黄梅戏的论述。
这一时期以新时期黄梅戏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不少见,例如,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彭有明《论黄梅戏的语言艺术》(《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叶当前《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文艺争鸣》2011年第6期)、王夔、丁亚琼《黄梅戏民间班社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4期)、邵敏《文化空间视界下的黄梅戏传承与保护》(《江淮论坛》2015年3期)、虞爱华《官员私德带民风:黄梅戏〈六尺巷〉的启示》(《求是》2015年第9期)、王长安《黄梅戏的原创力亟待提升》(《中国文化报》2013年7月29日)、吴毅安、张雷《论转型期黄梅戏创作主体的基本向度》(《学术论坛》2014年第2期)、时白林《黄梅戏音乐发展历程辨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王纲《三十年来黄梅戏电视剧发展历程研究》(《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等。另有许多论文发表在由安徽黄梅戏学校黄梅戏研究室、安庆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共同编辑的期刊《黄梅戏艺术》上。比较重要的有曹树钧《戏曲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可喜收获——简评黄梅戏〈无事生非〉的改编》(《黄梅戏艺术》1986年第3期)、王长安《新时期的安徽黄梅戏》(《黄梅戏艺术》1999年第4期)、李惠康《黄梅戏艺术发展高度及今后走向》(《黄梅戏艺术》1997年第1期)、时白林《黄梅戏三次与“电”联姻的思考》(《黄梅戏艺术》1998年第4期)、丁庆平《以创新促进黄梅戏艺术发展》(《黄梅戏艺术》2001年第4期)、李玖久《黄梅戏现状及前景》(《黄梅戏艺术》2014年第1期)等。
《黄梅戏艺术》创刊于1981年,但1989年第2期之前一直是内部发行,从1989年第2期起才得以公开发行,1997年改版——由原先的小开本改为大开本。[28]《黄梅戏艺术》除了刊发黄梅戏研究论文之外,还报道黄梅戏的重大活动,刊发新创黄梅戏剧本,这些报道、剧本提供了新时期黄梅戏的创作、演出、交流、研讨、获奖、重要剧人的活动等丰富而可靠的资讯,因此,为黄梅戏“圈内”所关注。
自1986年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以来,“鄂派黄梅戏”逐渐形成,成为新时期黄梅戏的一道靓丽风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剧目评论赏析占据突出位置,学理性强的有见地的理论文章难以寻觅,以此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尚未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章华荣《黄梅戏回娘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此书并非理论研究著作,而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它比较细致具体地记录了自1986年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以来,新时期湖北省黄梅戏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为我们研究湖北省新时期黄梅戏提供了鲜活资料。书末所附《黄梅戏回娘家大事记》记录了自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决定,到2013年湖北省地方戏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上演的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获“文华表演奖”之间,湖北新时期黄梅戏的重大事件;还转引1744年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在湖北黄梅县出生的“史实”,旨在坐实黄梅戏的“娘家”在湖北黄梅。
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是新时期黄梅戏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对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尚未面世,不过,有些学术讨论会、著作的个别章节或少数单篇论文偶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