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对幼儿发展作用显著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把民间文学融入幼儿教育中,符合《纲要》对幼儿发展要求的新观念。《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接触多元文化”。毋庸置疑,民间文学中所蕴含的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中一个很大的分支,因此把民间文学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也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1.民间文学作品内容重品德,是幼儿早期阅读的好教材
第一,民间文学是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其主题和内容大都积极向上,符合主流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把民间文学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一个补充,能使其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受到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影响和感染,形成初步的正确和积极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有着相似的教育功能,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娱乐作用等,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也能使幼儿终身受益。
第三,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因此其作品通常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情节有趣;想象丰富,深受幼儿的喜爱,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时,民间文学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教材。
2.民间文学作品内容富美感,能萌发幼儿审美情趣
由于民间文学作品自身富含美感,因此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作品,都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吟诵诗歌能使孩子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用美术形式表达古诗词能使幼儿感受水墨山水的风韵,“墙角处的一抹梅花”“烟雨中的几行绿柳”都在诉说古诗词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舞台表演中绚丽的中国红、夸张的人物造型,又直接渲染了传统文化奔放的一面,这些表现形式或浓妆、或淡抹,在幼儿的心灵里种上了一颗美的种子。
3.民间文学作品内容易表达,能促进幼儿多种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
节奏明朗、韵律感强是古诗词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很多乐府诗、五言或七言律诗、宋词等都具有这个特征。如果谱上优美的旋律,都能成为优美的儿童歌曲,目前以此为题材的儿童歌曲也不在少数,如《悯农》《春晓》《咏鹅》等。因此,将古诗词唱出来,表演出来,不但可以使幼儿对古诗词更感兴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而且能促进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发展。无独有偶,目前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经典咏流传》也将“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作为节目的核心思想,凭借精致有创造力的“央视气质”,让经典作品具有穿透性,这其实也验证了咏唱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画面感强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又一个特点。很多作品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王安石的《梅花》,苏轼的《春江晚景》等,在幼儿熟悉、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再现作品内容,能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力。
故事短小、语言精练优美、寓意深刻也是民间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通过吟诵、复述这些作品,有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优美词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丰富也是民间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如《葫芦娃》《西游记》《后羿射日》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正面、积极、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孩子们通过扮演这些角色、表演其中的故事情节,能很好地发展个人舞台表现和创作能力,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内化作品内涵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幼儿在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再现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个人音乐、美术、舞台等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