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幼儿美术表达表现关系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规定幼儿美育目标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加强对幼儿精神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幼儿美育主要通过幼儿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大自然的多姿风貌,以及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美的熏陶,使幼儿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树立一定的美的观念,对美的形态、结构具有敏锐的感受、欣赏和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理解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在幼儿园课题“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研究”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民间文学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里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短短篇幅,胜过了千言万语!比如,古诗词中有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唯美浪漫,承载着古人雅致绝美的情感审美。诗人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镜像”。因此,这种镜像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于这一镜像的想象都存有自己特有的印记和审美体验。融入古诗的美术活动对于绘画技能还不是很强的幼儿来说,他们更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于古诗中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基于古诗的美术活动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对于意境的感知和绘画,而对于绘画技能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这种绘画上的意境表现与古诗中营造的意境美殊途同归,同时又为幼儿提供了感知和表现美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自信心,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意境的感染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与想象,此外,民间文学中也有很多形象独特,蕴含了传统特色的人物,对于绘画技能正处于逐步趋向于具体形象阶段的幼儿来说,提供了一个上行的台阶,帮助幼儿在故事中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表述人物不同的动作,同时能够赋予人物自己的情感感受。
民间文学为幼儿提供了想象表述的空间,提供了绘画的素材,提供了画意绘境的渠道,通过民间文学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欲望,提升幼儿通过绘画进行表达表现的能力。
在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民间文学中有很多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更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并理解绘画内容所需要体验的多样性和意境。涂鸦期的幼儿已经能够自主地拿起我们所给的绘画工具来涂抹,他们把绘画看作游戏,那些纷乱的线条、色彩都是探求游戏的各种可能性和各种结果的过程。古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和点画等方式正符合了涂鸦期幼儿绘画的兴趣与能力。
如小班美术活动“花落知多少”通过对花瓣飘落的情景表现引导幼儿进行手指点画。教师通过视频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花瓣飘落的姿态和方位,同时通过诗词的朗诵帮助幼儿想象感受花瓣在雨后飘落的美丽景象。小班的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知,一下子就能理解绘画的内容。在活动中虽然是无意地点画花瓣,但是通过情感与画面的融合,使得孩子们的绘画逐步变得有意并且呈现出美感和整体性。
象征期的孩子已逐渐不满足于涂涂画画了,他们在画画的时候会喃喃自语,还会为自己的画或画中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形象命名。这一时期,他们画的形状经常是不稳定的,易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这一时期,他们在绘画时有想法但是又随意。我们在借助民间文学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对于故事理解之后的创作更加有意。如大班美术活动“盘古开天辟地”中,活动的重点是表现盘古劈开天地时的动作。通过前期对故事的倾听、想象和模仿后,孩子们在表现动态上显得更加有目的性。有些孩子还会相互合作,一个做动作,一个在观察后进行绘画。两人还会商量盘古是如何抡起斧子用力地劈开天地的。在表现人物动态之后,孩子们还会加上背景,表现天和地之间的区别。借助于民间故事的阅读和理解,幼儿的想象更加有据可依,在绘画时的动态表现也更加的丰富。
图示绘画初期的儿童会在自己的想法之下去表现自己的经验,建构儿童自己独特的图示画。这一阶段的儿童,形象思维发展敏捷,而且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这一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画自己想画的内容,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原因,孩子们的画大多千篇一律,女孩子喜欢画公主,男孩子喜欢画坦克等。但是,民间文学的介入,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世界,使他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大班的个别化学习中,我们会开辟一个连环画的内容。孩子们会在教师提供的故事图片中进行阅读和熟悉故事人物,同时也会想象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运用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想象绘画。借助于民间文学的丰富内容,孩子们会在绘画过程中赋予经典人物更多的时代特征,以及与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相融合的故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