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形式
语言活动形式较多,借助民间文学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通过吟诵、讲演形式的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教师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赏析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欣赏作品,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行大胆、积极的模仿和学习。同时,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尝试表达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所思、所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同伴间想法的相互碰撞,达到认知、情感和能力的提升。
1.吟诵
吟诵指的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吟诵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对于幼儿而言,通过吟诵的形式,不仅能让幼儿把内容记得更牢,也能让孩子的理解变得更深入。吟诵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积累语言,感受雅言,更好地学习母语。例如,在开展刚入园小班的集体活动时,我们更多的是进行一些上海话童谣的吟诵。《好宝宝》《哭烛包》等童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小班孩子的分离焦虑,同时夸张有趣的语言内容激发了孩子吟诵的兴趣,促进了幼儿的表达表现。到了小班中后期,孩子们开始接触古诗,通过对古诗的吟诵,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律美。但开展吟诵教学,更重要的是领会中国诗歌的精神,帮助孩子通过学习诗歌,培养更丰富的情感以及与自然、他人交流的能力,帮助他们修养身心,发展成为更完整、更完善的人。
2.讲演
讲是说,演是表达,人们在讲演的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肢体语言及表情。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喜欢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时也容易感受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通常会根据不同故事进行情节提问等,推动孩子们对于故事情节的了解与复述。到了中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主阅读的形式,将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到了大班,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都有所进步,可以进行故事情节的创编等。不同年龄段的讲演方式各有所侧重,在开展民间文学活动时,幼儿通过讲演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获得表现机会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侧重于根据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开展相应的吟诵、讲演活动,最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