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目标

二、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目标

(一)目标制定依据

1.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它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民间文学的作品形式丰富,神话、传说、故事、童谣等体裁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欣赏阅读时,我们要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和优美,了解我们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

2.幼儿年龄的特点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实验表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因此,制定民间文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其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综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指导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可以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的各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目标。

3.早期开发理论

大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高峰起,是智能敏感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另外,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3—13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年龄,而3—6岁儿童处于形象思维持续发展的时期,头脑储存了许多实物、符号与表象,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迅速,能够掌握各种式样、节奏、声音、押韵形式。与以往大家的认识不同,儿童熟读成诵形成的记忆力不但不妨碍理解力的发挥,而且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优美的文学作品、富有艺术的美感、经典的弦歌,其旋律和韵律可增强记忆,这种记忆已不止于短期的背诵效果,而能渗入心灵的深处,真正达到升华人性的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相应环境,使幼儿情感与文学作品交融共鸣,在欣赏美的同时把良好的思想无形渗透在人格行为发展中。因此,凡是在幼儿期能够被理解的文学作品必然可以早些让幼儿接触。

(二)各年龄段语言表达表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