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幼儿表达表现本质的研究

一、关于对幼儿表达表现本质的研究

1.关于各年龄段幼儿表达表现的特点

我们通过《纲要》《指南》和网络等途径,对课题中关于“幼儿各年龄段表达表现的特点”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梳理,进一步把握不同年龄幼儿的显著特点,对幼儿在语言表达、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创作表现等认知、情感、能力方面都有理性的认识。

如小班幼儿会按指令行动,模仿性强,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初步表现出喜欢和表达表现行为;特别爱听故事,还喜欢一边听,—边学故事中小动物有趣的动作和叫声;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2种打击乐器敲击出不同节奏,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但是自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到了中班,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主动性和探索性明显增强,需要老师不断创设环境、氛围、空间、形式等推动幼儿的表达表现行为的发展;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来完善。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随着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从语言故事到音乐、图画、手工等,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操作活动和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到了大班,随着幼儿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自主、合作、求知、想象、创造及表达表现的多样化行为更加凸显;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合作意识也逐渐增强;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表现与表达的方式也多样化。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叙述生活中的见闻,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研究“各类表达表现形式”的侧重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2.关于各类表达表现形式的侧重点

我们依据正确的理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民间文学的内容、价值和改编等方法,侧重研究和探索多元的表达表现形式,力求促进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说: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和《纲要》等制定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幼儿语言表达表现的发展目标,以及各年龄段内容筛选分类原则与依据,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探索以民间文学为载体,促进幼儿语言表达与表现能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吟诵、复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有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优美词汇,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二十四节气》《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三字经》《弟子规》等。

唱:筛选、改编适合幼儿音乐表达表现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研究以音乐为载体开展民间文学活动的不同形式,探索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幼儿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的发展。

画:通过研究、改编、筛选适合以美术形式表现的民间文学作品,总结分类依据,梳理以民间文学为载体,进行美术表达表现活动的各种途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美术表现力的发展。

演:旨在以民间文学为载体,以《纲要》《指南》为依据,梳理三个年龄段幼儿表演的发展目标,结合民间文学资源库分析民间文学内容,通过实践挖掘促进幼儿表演能力提升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增强对民间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据此,我们同时积极开展多元子课题的研究,如“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研究;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研究;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表演能力的研究”来增强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推广性,进一步提升我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水平,同时也为各姐妹园重视和开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相关幼儿发展培养的教育内容,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也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