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幼儿表演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与幼儿表演的关系

民间文学承载着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民间文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社会化中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给人们带来启迪与启发。民间文学的内容通常包含了人类本质的主题,它揭示了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幼儿在倾听和表现民间文学内容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中蕴含的正能量的影响,形成勇敢、正直、不怕困难的品质,这些都是儿童融入社会、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必备的品质。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策略,是我们一直坚守的任务。

民间文学是经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较多的民间文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如童谣、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等,有些内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故事的内容尽量夸张,使之富于幻想,也使得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能让幼儿感受到不一样的经历,充满趣味性。民间文学故事适合幼儿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引发他们走进民间文学,喜欢民间文学中的不同角色、有趣的情节,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可以萌发幼儿的表演兴趣,提升其表演能力。此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也明确提出了“积极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表现”的课程目标,那么以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鼓励幼儿将民间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借以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表达表现能力,同时内化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理解,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开始了一段探索民间文学与促进幼儿表演能力的快乐研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