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结果与讨论
(一)语言类活动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总体分析
本测评对不同年龄段语言类活动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进行整体分析,根据幼儿问卷中A01题目和相应答案的设置以及五点量表的计分标准,语言表达表现能力发展在某一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此类能力越显著。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水平得分在大胆描述(1.85>1.74,P<0.001)、完整概括(2.33>2.23,P<0.001)、连贯表达(2.10>1.97,P<0.001)三个维度均高于中班幼儿,且差异显著(见表1)。这说明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达表现能力上呈现出的水平明显高于中班幼儿。
总体而言,与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在语言类活动中的表达表现能力更为突出。升入大班后,幼儿接触到的民间文学作品范围更广,他们对自己认知范围内的语言类活动表现出了更显而易见的表达欲望,且基本能够抓住语言素材的核心进行概括和表达(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总体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二)音乐类活动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差异分析
对音乐类活动中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音乐类活动中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在性别、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来讲,女生和大班幼儿的旋律再现能力依次显著高于男生(T=6.045,P<0.001)和中班幼儿(T=-6.057,P<0.001);女生和大班幼儿的理解歌词能力依次显著高于男生(T=-7.468,P<0.001)和中班幼儿(T=3.277,P<0.001);女生和大班幼儿的音色音准水平依次显著高于男生(T=2.510,P<0.0.05)和中班幼儿(T=-5.098,P<0.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本测评发现:其一,女生在音乐表达表现方面呈现出的性别优势明显,她们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专注度更高,她们能更清晰地聆听到旋律和歌词并快速展示出来。其二,大班幼儿在音乐表达表现方面呈现出的年龄优势明显,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内容了解得更多,知识面更广,因此能够更完整地再现旋律并说出歌词的具体含义。
(三)绘画类活动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总体分析
1.98.7%的幼儿对于绘画对象有信心,愿意大胆绘画,能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绘画。另外,还有1.3%的幼儿的绘画主题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在一次接受测试的美术类集体教学活动中,2名幼儿表示“能不能添加自己喜欢的人物进去”。
表3 主题类绘画活动幼儿表达与表现具体状况

2.在对大班幼儿的测评中,面对民间文学故事题材的主题绘画,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较好地与同伴开展讨论,讨论内容主要围绕经验以内的民间文学故事内容展开,经过讨论后,进行分工绘画。例如,在“画蛇添足”活动中,幼儿在回顾了成语故事的内容后,分别对故事中参与喝酒的几位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工安排。
(四)表演类活动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总体分析
经过测评,我们发现幼儿对民间文学类的表演活动参与度高,对剧本、剧情熟悉程度高,分配角色的主动意识比较强,如表4所示。
表4 民间文学类表演活动与非民间文学类表演活动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评中幼儿的自主表演行为较为被动,在脱离教师引导后,无法从一般表现提升至生动表现。在为测评幼儿提供《女娲补天》这则故事时,当测评老师提问“女娲发现天破了一个窟窿,她是怎么出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表情呢?”孩子能够用悲伤的语气模仿女娲。当教师处于旁观者立场时,扮演“女娲”的幼儿均显得比较被动,没有语调、表情上的变化。
可以看出,幼儿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与语气来表现人物形象,但是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一味地回忆台词,没办法独自生动地表现出故事情节,反而更多的是停留在完成角色顺序的出场、对话的复习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