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研究培养目标
明确了总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又根据四个子课题的不同侧重点,制定了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表达表现能力的培养目标: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比较简练生动、富有情感的艺术语言。幼儿可以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语和新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汉语的丰富、优美,培养他们对艺术语言的初步欣赏能力,增强幼儿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具体培养目标是:
1.在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丰富词汇,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通过吟诵、讲演等形式,培养具有初步表现和创造民间文学作品美的能力。
3.喜欢优秀的神话、传说、故事、童谣等中国民间文学作品,感受民间文学的丰富和优美,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智慧,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使幼儿初步具有勇于思考、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品德。
4.乐于参加文学活动,萌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领略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实践研究
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是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长期的生活中,劳动人民常用文学、美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抒发情感、丰富生活,调节自身的情趣。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等方面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儿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对祖国有爱心、忠心、报国心的一代新人。
具体培养目标是:
1.喜欢参加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活动,乐于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2.理解歌词,正确听辨歌词,并能记忆比较长的歌曲。
3.掌握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学会间奏、附点、跳音等演唱方式。
4.能用夸张的动作、表情、姿态等有韵律地来表现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文学的所有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文学作品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民间文学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做出了审美评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应该为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美术表现能力。
具体培养目标是:
1.乐于参加各种美术表现的活动,能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有自己的想法、独特的审美感受与表现方式,体验美术活动中表达表现的快乐。
2.通过多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展示人物特点、作品意境、作品情节以及丰富、有趣的中华传统生活方式等,用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表现形式加以表达,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民间文学的魅力。
3.喜欢各类故事、诗歌、童谣、曲艺等中国民间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中的各种美,萌发幼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美德。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表演能力的实践研究
民间文学中童话、民间故事等体裁中有着丰富优美的词语,生动有趣的情节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对艺术语言有初步的欣赏能力,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在参与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在装扮故事人物的过程中对不同民族服饰的审美感知也更加直观;通过将民间文学作品表演出来,幼儿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而且能够感知到蕴含其中的人类智慧。
具体培养目标是:
1.对故事表演有兴趣,在理解民间文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喜欢并愿意表达表现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2.能够运用多种形式的表演表达自己对民间文学内容的理解,积极参与表演环境的创设,掌握表演道具的使用技巧,提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演水平。
3.通过表演,感受民间文学中传递出的真、善、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