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丰富幼儿表演的内容

三、以民间文学为载体,丰富幼儿表演的内容

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等等,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选择符合时代和幼儿认知特点以及能够适合幼儿表现的民间文学内容,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首要思考。

(一)基于年龄特点,精选内容

选择可接受性的民间文学内容是提升幼儿表演能力的前提。可接受性的内容是指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同时关注孩子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梳理和筛选,最终形成了各个年龄段的表演内容资源库。例如,小班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他们却喜欢民间文学里的角色,能够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征,愿意学学、做做自己喜欢的角色。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表演水平,我们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就以短小易记、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形象生动的童谣为主。例如,《拉大锯》《小老鼠上灯台》《五指歌》《吃圆子》等,让幼儿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乐趣。幼儿到了中班,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现作品,并完整地表演文学内容里的情节、对话等。我们在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除了选择一些童谣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情节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司马光砸缸》《拔苗助长》等,发展幼儿的语言,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表演的内容。此外,在各个年龄段里,我们还结合上海的地域特点,选择了符合年龄段的童谣,体现了对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续表)

(二)基于表演需要,改编素材

首先,一些民间文学的内容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不便于幼儿理解,需要将民间文学内容转换为表演剧本进行再次加工和创作。为了保证对原有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精髓的继承,在进行再次创作时,也只是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尽可能地保持作品的原创性。其次,有些文学作品不是拿来就能用的,里面的语言比较简单,不适合幼儿进行表现,这就需要在转化为剧本的过程中,对角色间的对话(语气、语调、动作)进行细细琢磨。比如,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剧本创作过程中,就小姑娘这一角色,小姑娘入场的走路姿势、对八戒撒娇的语气和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大胆设想,创编出来并实施。

1.改编的原则

(1)幼儿为本的原则

“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对众多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梳理、筛选、改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首先,民间文学作品是否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喜爱程度;其次,民间文学作品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接受特点,选择和改编适宜的民间文学作品,是进行幼儿表演的前提条件。

(2)适宜表演的原则

幼儿对民间文学进行表演也是幼儿用对话、动作、表情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选择和改编文学作品时,务必要思考所选的文学作品是否适合幼儿的“舞台”表演,幼儿园的场地和情境是否可以作为表演游戏的舞台,要求选编的幼儿文学作品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都要相对集中;表演的特性还要求人物的形象鲜明、情节集中、语言丰富、有动作性等特点。

2.改编的方式

(1)角色的处理

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要符合幼儿表演的需要。这就需要在一个文学作品中,角色具有典型的特点,最好让幼儿一眼就能够分辨,角色的语言、动作都要夸张,形象生动,易于幼儿去模仿。所以,对于角色比较多的,一些可有可无的角色可以适当地省去,而放大作品中主要角色的对话。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我们把它定位在中班幼儿的理解和表演层次上。通过对作品里人物角色的筛选,聚焦在司马光和两个孩子身上,增加他们的语言,凸显司马光的机智,也更能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

(2)语言的处理

幼儿表演以动作和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只有过程性的情节,缺少角色之间的对话,需要通过改编,增加趣味性强的对话,使之成为适合幼儿表演的内容。在《龟兔赛跑》中,兔子和乌龟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原故事中单纯地说兔子要和乌龟进行比赛,但通过增加对话,如“乌龟乌龟,你敢跟我比一比吗?我可是跑得最快的兔子”,这种语言比较适合幼儿去表现,也能够增加幼儿的表演兴趣。此外,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语言的表现上,需要改编成固定的句式,便于幼儿去掌握和表现。

(3)情节的增减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表演适宜性特点,可以对情节进行适当的增减。首先,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改编时,要关注情节,有些民间文学的内容情节比较复杂,时间或者空间变化较快,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核心情节以适合表演为原则,进行大胆的改编。在故事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删去故事中枯燥乏味的情节,自行设计并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情节,以便于幼儿的表演。如在《爱吃糖的大老虎》中,通过对内容的改编,重点落在老虎与狐狸的两次对话上,便于幼儿去表演,角色特征也得以凸显。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