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民间文学教育重传承、轻创造发展

四、以往民间文学教育重传承、轻创造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各种民间活动蓬勃发展,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各种民间文学刊物创办,在发掘大量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出许多民间文学资料,让我国的民间文学实现了一次发展与超越。然而我们的民间文学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对民间文学内容的搜集、整理和传承始终占据着民间文学教育的重要位置,创造性发展不足。随着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发展、海量信息爆炸、人人为工作学习、网络文化飞速发展,民间文学的纸面传播途径一度远离人们的视线,加上民间文学产业的不景气,导致民间文学在新时期更显“弱势”,仅仅保留学校课本中很少的民间文学精品为学生讲授,其他传播途径已失去民间文学的踪影。对于民间文学创造性传承力度不足这一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王高娃老师在《浅谈新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为什么目前人们都喜欢阅读网络文学,观看网络信息,其原因就是文化实现了创新,迎合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反观我们的民间文学多少年来‘不思进取’‘不求创新’,保留原汁原味,固然存在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但不适合现在人们阅读的口味,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也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发展前景岌岌可危。”她认为,“要在原有学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地方民间文学与学校合作开发以‘民间文学’为内容的校本教材,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接触民间文学,增强对民间文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学”。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对民间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民间文学智慧阅读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市级课题,课题从早期阅读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对幼儿开展民间文学教育,主要包括: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改编原则;各年龄阶段开展民间文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民间文学教育教学的策略、方法;民间文学亲子阅读方法等。我们在民间文学的阅读方法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很多民间文学作品,幼儿只停留在会说会念的阶段。例如,王安石的《梅花》、柳宗元的《江雪》等古诗词,而没有办法把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远意境表达、表现出来。有的民间文学作品情节丰富有趣,但语言精辟,寓意深刻,幼儿很难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如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等。因此,我们不断地在思考:能否在幼儿阅读、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多种方法表达表现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内涵,借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和热爱。《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表现”的课程目标,那么以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鼓励幼儿将民间文学作品说出来、唱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借以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表达表现能力,同时内化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理解,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