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发展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的内容

三、民间文学发展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的内容

(一)内容选择和处理的依据

1.根据作品的内涵和形式选择活动内容

依据音乐活动类型,我们将其分为歌唱活动、节奏活动、音乐欣赏和律动四大类。根据民间文学音乐活动的类型,我们着重选择了故事歌、古诗新唱、童谣传唱三大类。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发展水平,我们将以上三类作品进行分类,融合在三个年龄阶段的主题活动中。

如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沪语童谣《外婆桥》,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我们将它定位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较轻柔的歌声表达祖孙之间的情感,也与小班“娃娃家”主题的核心经验相契合;又如故事歌《三个和尚》节奏明快,歌词有趣,有围绕故事情节的反复唱段,适合中班幼儿进行学唱和表演,我们将它定位在歌唱和律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与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相契合;又如古诗新唱活动《春》中,我们挖掘了古诗中的季节特征以及三拍子的旋律特征,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创编歌曲的活动。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删减和改编

音乐活动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判断音乐作品的适宜性。幼儿年龄越小,作品选择越要贴近生活经验,带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同时作品的篇幅长短、歌词难易程度、节奏变化等都应该更简单。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和民间文学内容有关的歌曲歌词冗长、曲调比较复杂,或者里面会出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歌词等,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我们在中班开展了上海童谣《猜冬猜》活动,这是一首上海童谣,歌词全部是上海话,整首歌有两段,由于是上海方言,有两句歌词在听辨时就特别难懂,“剪刀碰石头,败也败下来”“绢头包石头,凯歌响起来”,这两句歌词如果不看文字,光听本地方言的演唱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整首歌又结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了第一段歌词来开展活动,第二段就不用了,然后我们将这个难句调整为“输也输掉了”,同时配上图片帮助幼儿来理解。

3.结合幼儿的情感需求添加新的元素

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一些音乐资源在曲调和音高上常常会超出幼儿的接受范围,我们可以运用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些形式、方法以及曲调,再结合一些民间文学的内容,形成新的音乐资源。

比如,“老鼠娶新娘”这个素材点,既是一个民间文学的故事,又是一首民间童谣,我们就采用了rap演唱的方式,为其配上孩子们喜欢、重复又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配乐,形成了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新歌曲。孩子们在创编和演唱中积累了音乐表现的能力。

(二)各年龄段音乐表达表现的内容

(续表)

4.民间文学发展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的形式

民间文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选择以其中的古诗、童谣、民间故事为载体,以古诗新唱、童谣传唱、故事歌为基本形式开展活动。

1.古诗新唱

古诗新唱就是将古诗词配上音乐进行演唱的活动。从古至今,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性,《史记》中曾有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目前许多流行音乐也是借助诗歌的意境和韵律来感动人的。以古诗词为载体,配上音乐,能提高幼儿的歌唱兴趣,有助于幼儿感受诗词意境,以唱的方式表达出在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古诗新唱《苔》,将古诗配上三拍子的音乐,旋律悠扬、恬静,用纯净的童声哼唱出来时,仿佛把漫山苔花绽放的景象如画卷般展现在了眼前,教师还结合古诗韵律,引导幼儿仿编歌词,将更多的春之美景唱出来,表达心中对于春的喜爱。

2.童谣传唱

童谣传唱是将广为流传的童谣谱以曲调和节奏而开展的音乐活动。童谣本身短小精悍,富有节律感,还有许多沪语童谣具有深深的文化烙印,以这些素材为载体,结合音游、律动和节奏等活动,幼儿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兴趣十足。比如,在童谣传唱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小猫组和小老鼠组。教师用琴音来推进故事游戏的进展,请幼儿听琴音来拍手,两组交替循环,借以收到生动的听音模仿拍节的好效果。

3.故事歌

故事歌是以民间文学故事为基础而形成的歌曲。故事歌的歌词情节生动,有很多故事歌甚至有较为完整、曲折且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鲜明且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故事歌《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以及他的几个性格各异的同伴、《三个和尚》中各有想法的三个和尚和那只闯祸的小老鼠等。故事歌的这一鲜明特点使得它更便于幼儿理解和学唱。此外,故事歌有着鲜明的押韵特点,旋律鲜明动听,更加适合幼儿演唱。

4.民间文学发展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的途径

经过筛选后的民间文学作品在保留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文学性的基础上更具有音乐的节奏性,这为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将其投放到不同性质的幼儿课程中提供了前提与可能。民间文学与音乐的碰撞融合使它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质。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梳理了以下实施途径。

(一)显性课程彰显民间文学的音乐特质,提升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

1.紧抓幼儿年龄特点,广泛性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民间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文学性,值得我们不断学习,而具备音乐性的民间文学作品本身更是绝佳的集体教学活动素材。受到民间文学自身难易程度的影响,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我们紧抓幼儿年龄特点组织集体教学。

例如,小班教师以《摇篮曲》为主的一系列音乐欣赏活动,从活动目标、作品选择、设计思路与活动建议出发,引导幼儿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对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爱,以及对他人的爱。又如,大班教师可以以“多种多样的花儿”为主题,收集各种花类名称,然后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原调,将这首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小调歌曲,通过不同花名、不同颜色的改编来完成这一主题式活动。

2.找准作品音乐特质,选择性实施个别化教学活动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乐器的加入能够更好地再现民间文学的音乐特质,突显其传统韵味,帮助幼儿穿越年代的距离,更真切地表达表现。

个别化学习中的音乐活动接近于游戏状态,活动区活动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与活动材料充分相互作用的机会。幼儿园可以专门设立民间音乐乐器区、听觉区,给幼儿提供多种民间音乐文化材料,再根据时间推移换材料,带动幼儿在音乐小舞台上唱唱跳跳、自娱自乐。在与民间音乐材料的接触中,幼儿增进了对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可,萌生了对民间音乐的喜爱,开启接纳、开放的音乐人生,从而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之感与喜爱之情,实现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的培养。

3.结合幼儿音乐素养,针对性开展园本特色活动

不同幼儿的兴趣点不同,对歌词的理解能力、对旋律的再现能力及音色音准也有着较大差距。园本特色活动,如民艺大串门等,可以结合不同幼儿的音乐素养,有针对性地引导,从而迅速提升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例如,以大班音乐活动《八只小狗抬花轿》为例,活动的组织以欣赏为主,综合运用动作表演、诗歌朗诵和美术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受到八只小狗憨态可掬的形象,也实现了音乐与民间文学的有机整合。

(二)隐性课程暗藏民间文学的音乐内涵,滋润幼儿音乐表达表现心田

1.美化园所环境,助力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环境一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由声音引起听觉、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与民间音乐相适应的听觉环境氛围,借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幼儿园在公共环境、专用室环境中创设相应视觉、听觉环境,让幼儿去看、去听、去摸、去感知,使他们对物体获得的印象更加直观、形象、具体,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听觉能力。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在专用活动室中设置专门的区域,介绍一些民间舞蹈、民间乐器,使幼儿感受文化艺术的丰富,萌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听觉”和“视觉”,使民间音乐在幼儿脑中扎下了根,调动了他们对民间音乐的兴趣,产生对民间音乐的强烈学习的欲望情感。

又如,为了帮助幼儿体会《老鼠娶新娘》这一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娶亲时的喜庆气氛,教师可以从整个教室的环境布置来营造气氛。在活动室上方垂吊中国民间过年饰品,如红灯笼、彩带等,在窗户上贴上民间工艺的剪纸,在活动室四周放中国的红丝带等,呈现娶亲时欢快喜庆的气氛,让幼儿一进入活动室就产生到喜气洋洋的欢乐情绪。

2.优化教师言行,完成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积累

教师言行包含信息量巨大,产生影响的途径或方式与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是一致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隐性课程具有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三种表现形式。而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也包括这几个方面,即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可触可感的生动形象,更是各种音乐情感的传递者。

例如,在我们的实践研究中,热爱民间音乐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较多运用各类民间音乐小调,例如游戏结束后点评环节的《小巴辣子开会了》,欢快的歌曲旋律、轻松自在的氛围,很快将幼儿带领到了歌曲的情境中来。幼儿在这种浸润与熏陶中不知不觉开始了有关民间音乐表达与表现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