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选择幼儿美术表达表现的内容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民间文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作品。在利用民间文学培养幼儿美术表达表现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幼儿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式(美术欣赏、绘画、手工等)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1.关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规律
美术活动是幼儿生理变化和心理成长外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存在差异,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美术技能的掌握也越来越熟练,他们对自己内心及生活的反馈也越来越丰富,通过绘画他们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如在对《西游记》作品的理解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则更加适合大班孩子来倾听、理解、想象并绘画白骨精可能会变化的模样,而对于小班和中班的孩子,童谣《唐僧骑马咚啦个咚》的学习就更加合适。单个的人物形象的绘画对于中班孩子更加容易掌握,小班孩子对人物服装特征的观察和装饰更加感兴趣。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文学内容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在选择民间文学内容融入绘画活动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更加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遵循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规律,选择民间文学内容开展美术活动。
2.关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美术元素
1)内容简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如果民间文学作品过于晦涩难懂,幼儿自然就会失去倾听的兴趣,更不要说运用绘画来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了。因此,在选择民间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内容简单易懂、便于幼儿理解的作品开展美术活动。
例如,同样是基于民间节日开展的美术活动,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叙述的是嫦娥吃了仙药,飞身上天的故事,幼儿对于嫦娥飞到月亮上的故事内容一下子就能理解了。所以在表现这一情节的时候,幼儿能够积极地表现嫦娥“飞”这一动态。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则更多体现的是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感以及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这些内容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显然不适合开展美术活动。
2)形象鲜明,便于幼儿多元表现
幼儿对于美术内容的表现往往源自幼儿对于美术主体形象的喜爱和观察。教师在选择民间文学作品时,应该筛选人物形象鲜明、有特色的内容开展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通过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来呈现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在对于主体形象有信心的表现之后,幼儿才会积极地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运用不同材质的绘画工具、不同方式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
如《咏鹅》《春江晚景》《画鸡》等古诗对于鹅、鸭、鸡的动态描述非常形象,读罢古诗,一幅幅画面就跃然眼前。幼儿运用砂纸和粉笔表现了鹅的千姿百态,运用手工营造出鸭子戏水的游戏场景,运用剪纸塑造出公鸡昂首打鸣的形象。
3)情节有趣,启发幼儿创新想象
幼儿期正是孩子们想象力丰富且快速发展的阶段。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传说等,除了有生动的人物之外,也往往包含着奇妙有趣的情节。借助这些有趣的情节,幼儿能够保持对于故事倾听和理解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自己参与故事创编的兴趣。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表象经验,对故事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比小、中班要强,通过故事理解,结合记忆表象进行再造想象,进而创作故事画,这更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例如,《神笔马良》中的马良运用神笔画了很多能够帮助他们的物品,而且这些物品都成真了。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一情节所吸引,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也积极地展开想象,大胆地进行创作。在故事《聚宝盆》中,从一变十,犹如复制、粘贴的神奇情节也激发了幼儿的大胆创新,他们在绘画中会结合自己的想象,在聚宝盆中表现出了自己想要复制的物品。
4)意境优美,吸引幼儿感知体验
民间文学除了讲述一个故事、表述一个道理之外,也有很多的作品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它是图像与真实意境的文字呈现。古语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古诗词中呈现出的画作意境。绘画创作需要艺术想象,艺术想象可以通过古诗来促进。
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整首诗借梅喻志,凸显了坚毅正直的人物品格。因此,我们在绘画“墙角数枝梅”的过程中选用了吹画的方式来展现梅枝的硬朗与肆意。孩子们在吹画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墨汁多少与梅枝粗细的关系,在添画梅花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出其傲雪凌霜的骨气。边念边画,古诗的韵律感和营造的意境美也逐渐地体现在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中。
(二)各年龄段美术表达表现的内容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