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幼儿音乐表达表现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与幼儿音乐表达表现的关系

1.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体验

民间文学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补充,能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价值,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影响和感染,初步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民间文学作品广为流传,历经打磨,有童谣的韵律之美,有古诗的意境之美,还有民间故事情节的流动之美,这些都符合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成为提高幼儿审美体验和情感内涵的重要载体。

2.幼儿音乐表达表现需要技能与情感的双向支撑

幼儿期是音乐表达表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的表现特征相比于其他多数静止的艺术作品而言更具有流动性,主要包括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音乐风格等要素。幼儿园音乐活动是艺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节奏活动以及欣赏活动等。幼儿的音乐表达表现能力主要有兴趣、感受和表达三个方面,涉及音乐兴趣、旋律再现、理解歌词、音色音准、节奏乐感、动作表现等六个技能要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表现能力也是幼儿将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通过外部情态来展现的能力,运用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声响媒介来抒发音乐情感的一种能力。

3.民间文学能促进幼儿的音乐表达表现能力

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需要技能与情感的双向支撑,而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成为提高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载体。

1)民间文学的内涵,可以激发幼儿音乐表达表现的情趣

民间文学是经历过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是代代相传广受欢迎的文学形式,特别是韵味十足的古诗、节奏明快的童谣、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等都让幼儿乐在其中。民间文学作品自身富含内涵和价值,使幼儿在吟唱古诗、传诵童谣以及唱故事歌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感受、理解、表达。

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勾画出的白鹅戏水的生动画面,引发着幼儿模仿一只只小白鹅吟唱古诗、随乐律动,体验着诗与乐中之情;在故事歌《拔萝卜》中,幼儿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中用歌唱和律动体验着合作与团结的意义;在童谣传唱《哎呦哇啦呀》中,幼儿在节奏和沪语念白中,抒发着独特地域文化赋予自己的文化归属感……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内涵,激发出幼儿音乐表达表现的情和趣。

2)民间文学的特点,可以提高幼儿音乐表达表现的技能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兴趣和爱好,幼儿期是音乐萌芽的重要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在这一阶段让幼儿多接触各类艺术作品,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韵律美、意境美和流动美的特点,这些都与音乐表达表现技能紧密相关。

在童谣《包饺子》的韵律美中,幼儿用节奏、念白、打击乐器为包饺子增添乐趣。在故事歌《小兔乖乖》的流动美中,幼儿在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的故事情节中,模仿着兔妈妈大灰狼,尝试用不同的音色演唱歌曲;在“墙角数枝梅”“一望二三里”的意境美中,幼儿用吟唱和律动展现古诗之美,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还有很多古诗和童谣节奏明朗、韵律感强,不但能念,还能唱出来、跳出来、演出来,不失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补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