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拓展幼儿表演的途径

五、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拓展幼儿表演的途径

(一)教学活动

每学期,教研组选定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民间文学内容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分析素材、设计活动的形式,以此提升幼儿的表演水平。通过教师研磨素材,关注幼儿表演的细节,更加能够增强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对不同角色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和非肢体语言进行表达表现。

活动举例:

活动名称:金斧头银斧头

活动目标:

①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表演“小男孩找斧头”的情节。

②初步萌发做诚实孩子的意识。

活动准备:视频、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观察比较三把斧头

重点提问:金斧头、银斧头、铁斧头你最喜欢哪一把?

过渡小结:这两把斧头,亮闪闪,可不是普通人家买得起的。

◆理解“找斧头”的故事内容并进行分段表演。

①观看视频,知道小男孩的斧头是铁斧头。

重点提问:

A.哪把斧头才是小男孩的?

B.这可怜的孩子,是怎么了,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啊?

小结:是啊,小男孩的铁斧头掉进了河里,没有了斧头,他可怎么赚钱养家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位老神仙,他决定要帮一帮小男孩。

②找到金斧头(学说对话内容)

重点提问:老神仙怎么问的?小男孩怎么说的?(鼓励幼儿学一学、说一说)

③找到银斧头(重点分析小男孩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

过渡:哦~这把金斧头不是小男孩的,那我们请老神仙再帮他去水里找一找。

重点提问:小男孩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做了什么动作?

小结:是啊,老神仙没有帮小男孩找到他的斧头,小男孩有点儿伤心,说话的时候又是摇头又是摇手。

④找到铁斧头(重点分析老神仙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

过渡:找了两次了都没找到小男孩的斧头,老神仙说他找得累了,想要休息一下,谁愿意来做老神仙帮小男孩找一找?谁愿意来做小男孩?

重点提问:老神仙是怎么找斧头的?(分析老神仙的语气和动作:慢慢的。)

小结:老神仙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慢慢的,说话也慢慢的、轻轻的;小男孩看到金斧头和银斧头的时候有点儿伤心,说话的时候又是摇头又是摇手,但是看到自己丢失的铁斧头的时候高兴得拍起了手。

◆完整表演“小男孩找斧头”的情节

过渡:谁愿意来学一学老神仙的样子,再来帮小男孩找一次斧头?(重点关注表演中老神仙和小男孩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

重点提问:为什么小男孩不要金斧头也不要银斧头,只要铁斧头呢?

小结:是啊,男孩和你们一样都是诚实的好孩子,所以啊,老神仙把这两把斧头都送给了小男孩,作为诚实的奖励。

过渡:小男孩也高高兴兴地拿着三把斧头回家了,看看之后发生什么事了呢?(播放视频)

◆樵夫“找斧头”

①说说樵夫打了什么坏主意

小结:你们说的没错,这个贪心的樵夫想用他的银斧头去骗老神仙的金斧头,这可真是一个不诚实的人,所以最后他什么也没拿到。

②完整欣赏

看完了故事,你们喜欢小男孩还是樵夫?是啊,你们和小男孩一样都是诚实的好孩子。这个有趣的故事名字叫《金斧头和银斧头》,我们再来一起看一遍吧。

(二)借助区域活动

专门性的区域表演活动是幼儿相互协商、相互合作、自由表现、大胆表达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每周的表演室活动以及各班的表演区活动,都给予幼儿足够的表达表现的空间。在表演室里,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道具、布置场景、分配角色,进行民间文学的表演活动。各班的表演区里,提供了场景、盒子背景、木偶、服装等,幼儿们走进表演区域,选择喜欢的民间文学内容进行表演。在语言区里,教师可以投放大量的民间故事书,如幼儿熟悉的《孙悟空》《葫芦娃》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故事磁带、VCD和道具。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幼儿能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进行想象、表达和完善,如在学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幼儿边看边讲,戴上了头饰来进行表演。

(三)融入特色活动

每周一次的民艺大串门以及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周又给予幼儿表演创造的机会,民艺大串门中“民间文学”班和“音乐剧”班,融入了民间文学内容的表演,尤其是民间文学班级的幼儿在理解民间文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其用语言或者动作表现文学内容里的角色和有趣的情节,较好地整合了表演的活动。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周是幼儿尽情展现的大舞台,皮影戏、花车巡游等活动都深受幼儿喜爱,幼儿身着不同角色的服饰,手拿道具,神气地跟着花车巡游,表达着自己对民间文学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培养了他们敢于在集体面前表现自我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