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探索幼儿表演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化的表演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设施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多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立自信,发展自我。”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表演环境,激发幼儿想参与表演的愿望,因此,在班级的表演区域或者表演室里,投放各种动物头饰、人物手偶、各类角色的服装(跟民间文学故事相关的服装)、装饰的材料。此外,还借助场景布置以及音效、动画等,让幼儿的表演更加有趣。如在《老鼠娶新娘》的表演中,教师为幼儿们提供了一顶红色花轿、一段喜庆的音乐,渲染了故事的氛围,让幼儿能够进入角色的表演,投入民间文学故事的表演中,提升语言表达以及表现的能力。有时候,一些民间文学的内容无法创设与内容匹配的环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拔苗助长》的故事表演就借助多媒体来呈现秧苗的画面,营造了禾苗的情景,让幼儿的表演更加入境、入情。

拔苗助长
(二)提供多样化的表演道具
材料是故事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能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儿童进行民间文学内容表演活动,是需要一定的表演道具的。简单地制作一些表演道具,不但能引起儿童扮演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能力。经过实践探究,我们对运用的表演道具进行了梳理和价值分析,对如何提供表演道具有了深入的思考。
1.多样的服饰
结合课题的研究,为幼儿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表演服饰,如动物款式、经典人物角色服饰、角色头饰等,根据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表演水平,小班幼儿通常会选择一整套的服饰来装扮自己。例如,在《龟兔赛跑》的故事表演中,小班扮演兔子的幼儿,不仅要戴上头饰,还要穿上兔子的扮演服饰。相对来说,大班幼儿在表演时,由于具备了一定的角色意识,他们仅需要一个头饰就可确定自己的角色身份。此外,大班幼儿还能够根据自己的角色需要自制头饰来完成角色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幼儿对参与表演的兴趣。
2.趣味的手偶
在最初的研究中,我们提供了单一的手偶,发现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摆弄后,就对手偶表演不感兴趣了。因此,针对手偶类型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发展要求的缺点,我们根据幼儿手部操作能力的差异,增加了不同种类、功能的手偶,如指偶、杯子偶、盒子偶、手套偶、袜子偶等,将这些手偶投放在班级特定区域、表演室或者走廊的环境中,幼儿随手可拿,自由表演,表演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激发。
3.可变的舞台
舞台是幼儿进行民间文学表演的主要场景。根据表演的需要,除了表演室里的大舞台外,我们还开辟了个性化小舞台,如皮影戏舞台、椅背小舞台、纸盒小舞台等。这些小舞台适用于不同场合,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小班幼儿合作表演能力较弱,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可供独立操作的纸盒小舞台;午间活动松散、时间短,我们便引导幼儿搭建椅背小舞台进行即兴表演;对于中班、大班幼儿来说,他们更喜欢表演室里的大舞台,所以教师有时会根据情节的需要,组织幼儿在幼儿园的草坪上进行表演,这样多样化的富有变化的舞台,更能提高表演的趣味性。
4.生动的音效
音乐具有渲染情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民间文学作品的表演过程中,为了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表演过程中,并快速体验到相关的情绪,快速进入故事的发展中,提供符合民间文学内容表演内容的音效,可以渲染表演的气氛,激发表演的欲望。例如,在《三只小猪》《拔萝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选择了一些经典乐曲,便于幼儿跟着音乐进行表演。我们注重将一个文学作品的表演内容组合成一个个的故事盒,即一盒一作品,包括作品名称、故事录音、音乐、背景、图片、视频等,供幼儿自主选择,也为幼儿的完整表演提供支持。
5.直观的图示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与表现作品,我们在小舞台边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图示卡,有情节脉络图、情绪展示图、关键语言对话图、角色分配图以及一系列幼儿自定的操作常规与要求,幼儿能独立自主地进行表演,体验到愉悦感。
(三)研磨精细化的表演要素
1.解读内容,为表演做好准备
幼儿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自己解读民间文学内容。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如果幼儿对解读经典文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必然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致勃勃地去解读文学内容。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在指导幼儿解读文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导向,采取一些趣味盎然的方式引领幼儿全面地阅读作品内容。比如,在表演《狐假虎威》的内容前,首先指导幼儿津津有味地阅读了这个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的内容,以及角色的对话、心理想法等。此外,还利用午睡前的一段时间播放故事,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够熟悉故事内容,记忆关键的对话。只有让幼儿全面理解了文学内容,才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表演。
2.感悟角色,为表演指明方向
民间文学作品的表演主要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实现的。角色扮演者要想更好地扮演相应的角色,就必须对角色的动作、神态以及思想等有准确的感悟。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扮演相应的角色,教师必须让扮演相应角色的幼儿准确地感悟角色。当然,幼儿在感悟角色的过程中,兴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幼儿教师可以在整体把握文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角色特征,引领幼儿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去感悟角色。以指导幼儿表演《三个和尚》为例,为了让幼儿更为准确地感悟角色特征,我们选择播放动画片。对于每一位幼儿来说,动画片都是他们特别热衷的。通过让其观看动画片,就可以推动他们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画片中三个和尚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等。每一位幼儿在教师新颖、独特的指导方式下准确地感悟到了角色的特征,后面的表演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打磨细节,为表演积累经验
打磨细节是幼儿教师指导幼儿表演舞台剧的关键环节。对于细节的打磨,重点是关注幼儿在民间文学表演时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情况,在引导幼儿学说人物对话的时候,鼓励幼儿参与到故事情节的猜测中,在故事表演的时候,让幼儿大胆进行增加或删减,用自己的话去说,让表演更加顺畅。当幼儿的表演显得单调而乏味,甚至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在一旁启发性地引导,把幼儿的潜力挖掘出来,充实表演情节。比如,可以通过一个提问帮助幼儿回忆接下来的故事情景,可以用手势鼓励幼儿在动作上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一起讨论表演的方法,而不是教幼儿怎样表演,这样幼儿演起来也就没有了压力。此外,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鼓励家长与幼儿参与故事的表演,帮助幼儿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熟悉人物对话,同时在表情、语言的技巧上,家长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指导方法,通过家园共同努力,提升幼儿表演能力。
4.注重讲评,为表演增强动力
要让每位幼儿在音乐剧的排练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体验角色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教师要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和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评价、同伴间互动评价和师幼间的互动评价,让每个幼儿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表演能力的提高。幼儿表演的过程是一种对表达文学作品的过程,其中又包含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开心的情绪体验。因此,每次表演结束后,我们要及时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在交流中,让大家有更多的学习、借鉴机会。比如,可以问幼儿“今天你演的是谁?”,“你发现还可以怎么表演会更有趣?”,“你觉得今天的表演有什么不满意的吗?”,等等。在表演后,我们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这中间即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情感抒发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为了使下次表演更顺畅,通常采用“表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谁能帮助解决他的问题?”等作为导语,引发幼儿自己解决表演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