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发展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的策略

六、民间文学发展幼儿音乐表达表现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美育氛围,感受音乐浸润

1.视听结合,在画面美中欣赏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关系密切的两门艺术,都可以表现人的情绪体验和审美感受。在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上,我们将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融入画面中,创设了民间文学唱出来的楼道环境。将幼儿较为熟悉的古诗内容以水墨画加立体装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配以古诗新唱的录音以及二维码,方便幼儿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受古诗新唱的意境。

2.情境渲染,在文学美中理解音乐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瑰宝,借助民间文学开展的音乐活动不应将文学作品和音乐隔离和分割开,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是形式,而是要让孩子们从文学中来,最后还是回归到文学作品中去。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形式的确立,都要始终将文学作品贯穿其中。

比如,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春》,选取了《苔》这首三拍子的音乐作为载体,先让孩子们发现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的歌曲,然后将古诗《春晓》进行填词演唱,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春天的特点,引导幼儿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试试将自己知道的与春天相关古诗唱进歌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文学作品的内容选择是比较丰富的,同时以创编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在编、唱的过程中提高孩子们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掌握程度。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一直在优美的旋律中吟唱古诗,仿佛置身于吟诗唱词的学堂之中。

再如,古诗《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内容易理解、表现形式又颇多的教学素材,因此在幼儿园中经常会被选用,以音乐、美术的形式来表现。在开展音乐活动《一去二三里》时,我们就通过欣赏水墨作品来引出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在画中找一找看到了什么,哪些画面是古诗的内容,接着再来唱一唱,这样在文学作品的渗透下,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

3.融入生活,在流动美中感受音乐

一日生活皆课程,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也能渗透到一日环节中去,在流动的环节中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

在各年龄段的早操律动中融入如下内容:小班是《咏鹅》,中班是《春晓》,大班是《二十四节气歌》,幼儿在律动中以动作表现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在生活环节过渡中也选取了经典古诗新唱作品,如饭餐环节前播放《悯农》,入园时间播放《三字经》,离园回家播放《弟子规:入则孝》,将经典文学与音乐、生活紧密结合,在流动的环节中感受文学和音乐的美。

(二)实施多元手段,发展音乐能力

1.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的活动多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孩子们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在开展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活动时,“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比如,中班的童谣传唱《包饺子》,这是一首有北方特色的童谣。我们在活动一开始,就将幼儿的座位摆成团团一桌的样子,引出过年包饺子的北方习俗,然后大家一起回忆包饺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配以歌词“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孩子们一边模拟包饺子,一边感受童谣,兴趣高昂。

在故事歌活动《两只蛐蛐吹牛皮》中,教师请2名幼儿扮演两只吹牛皮的蛐蛐,两个幼儿面对面,拈起一张长条小纸片,深吸气后,对着纸片的一角持续地轻轻吹气,看谁能把纸片吹得持续地、有规律地颤动,吹气时间长,小腹及膈膜就会越主动地控制气流的消耗,训练膈肌的控制能力。《两只蛐蛐吹牛皮》的音乐游戏受到了幼儿广泛的欢迎。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进一步体会到了在歌曲中正确呼气的重要性。

再如,上海童谣《哎呦哇啦呀》是一首具有动作表现特点的歌曲,教师引导孩子两两结对,做“蚊子咬我”的游戏,即使是小班的孩子也玩得不亦乐乎。

2.多媒体支持

在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活动中,多媒体技术能让幼儿的视、听感官充分感知,使抽象的音乐和文学变为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形象,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在小班古诗新唱活动《咏柳》中,教师将搜集到的多媒体素材,制作成一段柳树在微风的轻拂下摆动枝叶的视频,配上古诗新唱的旋律。这种生动且直观的场景迅速感染了幼儿,不仅很快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春天美、自然美的情感体验。

在童谣传唱《小老鼠上灯台》中,教师把音阶图用小老鼠爬楼梯的方式出示在白板上,利用白板的互动性,鼓励幼儿把老师弹的音在音阶图上指出来,弹一个,指一个,用听音练耳的方法来提高幼儿的音准。

3.多材料融入

音乐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声音运动的变化、组合,利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将各种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表现,激起听者的共鸣,使音乐的情感和听者的情感相融。在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活动中,我们也融入不同的材料,以辅助幼儿的音乐表现,如打击乐器、服装道具、音乐图谱等。

●服装道具

在故事歌《小兔乖乖》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森林背景,兔妈妈的围裙、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头饰,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音色演唱出歌曲中兔宝宝的开心和紧张、兔妈妈的温柔和爱护以及大灰狼的凶狠和邪恶。在道具服装的加持下,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更能进入故事的角色,更好地唱出角色的情感。

●音乐图谱

在故事歌活动《三个和尚》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相应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等图片,让幼儿通过摆图念歌词来进一步熟悉歌曲内容并学唱歌曲。直观、形象又有效的图谱设计也帮助幼儿很好地感受音乐旋律,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乐曲的情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音乐的表达表现。

●打击乐器

很多民间文学作品朗朗上口,富有节律感,适合开展节奏类活动,特别是许多童谣传唱的素材,在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作品节奏和韵律时,可以辅以打击乐器来开展活动,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节奏。此外,以不同乐器的音色、快慢、高低来表现素材中不同的场景和角色,也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的音乐体验,并能根据自己对素材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来进行表达表现。

例如,在童谣传唱活动《上海叫卖小调》中,幼儿会选择三角铁,用悠扬的尾音配合叫卖声;在节奏感较强的《小巴辣子开会了》中,幼儿会选择响板、手鼓来伴随节奏传唱;在《讨小狗》中,幼儿会选择木鱼来配合童谣的开头:“笃笃笃,卖糖粥……”

4.多形式体验

音乐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民间文学作品的特点,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就要考虑周到,以合适的形式来表现作品内容。除了基础的歌唱活动、律动活动、节奏互动和欣赏活动之外,我们积极寻求融合与创新,让幼儿能接触更多元的音乐活动类型,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比如《老鼠娶新娘》是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故事的特点是情节的重复性,因此我们利用其特点,设计了一个RAP风格的说唱活动,通过敲打节奏、说唱、角色对话,熟悉整个故事内容,发展节奏感。而《春晓》这首古诗旋律优美,易于用动作表现,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就让孩子们通过歌唱表演的方式去记忆歌词、理解歌词、发展乐感和动作表现力。

(三)鼓励自主学习,激发音乐表现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开展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常规的音乐活动的区别在于活动中教师需要始终将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作为隐性的目标来实施。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必须通过幼儿的自主学习并将其内化。

比如,在故事歌《小蚂蚱一头灰》中,跳跃感强的歌曲马上让孩子们感受到小蚂蚱跳跃的形象,此时教师配以几个变化的森林场景,引导幼儿想象小蚂蚱的游戏行为,幼儿有的说是一群小蚂蚱在跳跃,有的说是一只小蚂蚱在找朋友……之后,教师及时肯定了每位幼儿对小蚂蚱游戏过程中所产生行为的描述,并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用律动、歌词自主表现小蚂蚱的行为,充分激活了幼儿的表达表现欲望。

(四)重视个别体验,鼓励音乐创造

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化学习也是开展这类活动的一个有利契机。我们可以将一些和民间文学有关的音乐资源放在音乐角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敲一敲、演一演来感受和学习音乐。比如,我们在音乐区中提供各种节奏图谱,对于一些节奏感比较强而且可以变化的内容,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创造。例如,古诗歌《一去二三里》是五言诗,因此每句诗都可以用等多种节奏来表示,而幼儿也可以通过自己摆弄出来的节奏将古诗填唱进去。同样的方式对于一些五言的古诗都适用,在这样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幼儿成了音乐学习的主导,他们的节奏感、旋律感都得到了提升。还有一些具有游戏性质的童谣,如《剪刀、石头、布》《摇啊摇》等,我们可以将音乐提供在音乐角中,让孩子们根据音乐自由组合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学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