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挖掘幼儿表演的形式

四、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挖掘幼儿表演的形式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情景剧、音乐剧是常见的表现形式,结合民间文学的内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发现情景剧、歌舞剧、皮影戏、木偶剧等形式更受3—6岁幼儿的喜爱,这些趣味化的表演形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情景剧

情景剧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表达表现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以民间文学为载体,针对不同的民间文学素材,以幼儿喜欢的表演形式搭建平台,让幼儿在故事的情境表演中,萌发表演的兴趣。如在《小蝌蚪找妈妈》《守株待兔》《司马光砸缸》《老鼠娶新娘》等情景剧,都比较适合透过轻松愉悦的表演,促进幼儿在语言、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又如《老鼠娶新娘》这一内容,通过四种情境来让幼儿分别表现:第一幕是小老鼠出场,机灵小老鼠们跳着欢快的舞蹈。第二幕是鼠老爷、鼠夫人上场,选女婿。第三幕是各路选手入场。第四幕是轿夫抬轿、乐仗队吹唢呐。第五幕是快板说唱。整个剧高潮迭起,环环相扣。

(二)歌舞剧

歌舞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服装等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儿童喜欢的表演形式,有了民间文学作为载体,儿童歌舞剧表演则有了人物、故事情节、剧情,表演更加丰富,也通过歌舞剧的表演充分调动幼儿身体的各种感官,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如大班幼儿演绎《西游记》的经典片段“猪八戒吃西瓜”,一段诙谐幽默的音乐渲染了氛围,幼儿跟随音乐以及幽默风趣的情节进行想象创作。对于该类形式,音乐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符合文学内容本身的风格,又要能够调动幼儿表演的积极性。小班幼儿在“摇啊摇”的活动中,一边念着童谣,身体一边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摆动,增加了趣味性。

(三)木偶剧

木偶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木偶的形象生动可掬、动态灵活,集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动口编述于一体。利用木偶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与木偶充分交互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结合我们梳理的民间文学的内容,实践中有目的地将木偶艺术融入幼儿表演活动之中,以木偶表演游戏的形式,通过灵活的组织形式、趣味化材料的提供,促使幼儿喜欢表演、乐于表现。例如,在实践中,我们提供不同的特色小舞台、各种不同的木偶、道具,让幼儿进行木偶剧的表演。孩子们在小舞台中用小木偶自编自导自演《小兔乖乖》《小蝌蚪找妈妈》等内容,沉浸其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木偶小剧场,成为木偶剧的小主人。

(四)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戏剧之一,通过光影的原理,提供手偶、指偶、盒子背景操作台,幼儿选择喜欢的民间文学内容,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就可以轻松表演,同时,一场皮影戏也需要多个幼儿的共同努力,这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与合作能力,但通常小班适合师幼合作,中、大班则可以进行生生合作,如《拔萝卜》的故事中,由于角色较多,小班幼儿可以和教师一起表演,引导幼儿逐渐地喜欢表演。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幼儿理解民间文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幼儿制作皮影,用自己制作的皮影进行表演,更加能够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

幼儿制作的皮影

教师制作的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