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民间文学内容选择的研究

三、关于对民间文学内容选择的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第一幼儿园围绕“如何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进行研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特点、民间文学内容承载的思想和特质,以及正在进行的主题内容等方面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民间文学素材选择的重要性和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古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文化知识。然而现行的幼儿园教材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知识,应该挖掘教育的价值,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表达表现形式,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1.关于民间文学内容筛选、分类的依据

宝山区小天鹅幼儿园经过调查分析,以“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为主题进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

“基于岭南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对收集到的多元资源进行过滤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将传统文化精华运用于幼儿教育时,从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构,以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审美等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以上研究说明,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生变得丰富与真实,它能启迪人的思想,触动人的灵魂,使人产生美的享受,而民间文学中包含着童趣、神话、幻想等,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值得收集和挖掘的。但很多民间文学作品,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价值、教育发展需要等,需要进行再思考、再重构、再表达表现的,从而在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多种方法表达表现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内涵,借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所以本课题根据《纲要》和《指南》中的目标、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幼儿表达表现水平、作品本身的特性(如画中人物特点、情景表现、整体情节的绘画等内容),以及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分析(如演中幼儿对民间文学素材的理解、感受程度、民间文学内容对应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与幼儿表现能力提升的关联性等)进行筛选和分类,将民间文学的价值(韵律、节奏、美感、美育等)与幼儿多种艺术类型中多元的表达表现相融合,提升幼儿对憎恶善美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

本课题的筛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将说、唱、画、演总目标进行细化,是筛选的前提;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是筛选的原则;针对民间文学教育的接受能力和培养“价值点”,是筛选的内容。

本课题的分类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不同的年龄段、多样的文学性质、民族的教育意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文学的韵律、教育意义等,选择经典古诗词如《悯农》《弟子规》《三字经》等进行欣赏和诵读;选择《春晓》《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古诗或戏曲等进行吟唱、歌唱表演;选择神话、古诗、动画等,如《咏鹅》《墙角数枝梅》《盘古开天辟地》《葫芦兄弟》《一望二三里》《老鼠嫁女》《小蝌蚪找妈妈》等进行想象画、水墨画、情景人物画、剪纸等绘画形式;选择朗朗上口的童谣《哎呦哇啦呀》《摇摇船》《小老鼠上灯台》《孙悟空打妖怪》《拉大锯》等进行游戏或角色表演。

2.关于民间文学作品内容的改编方法和要素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挑战文学经典的潮流,这股潮流掀起了多次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论战,对经典的研究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方面,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以前形成的经典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新的经典如何形成或现存的经典如何被修订。

幼儿处于形象思维持续发展的时期,头脑储存了许多实物、符号与表象,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迅速,能够掌握各种式样、节奏、声音、押韵的形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民间文学内容的开展能对应于幼儿智能的多元倾向,能使每个孩子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等八种智能,这样便能较好地为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1980—2004年,英美儿童文学作家市场上以“灰姑娘”等为个案,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出版。比较中美两国儿童文学界改编民间故事的广泛程度,肯定了利用民间故事等资源、生产儿童读物这一做法的价值。

所以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规律,综合考虑时代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期望与要求,进行总体构思,以期初步形成“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素材的创编。

综上所述,本课题在开展的过程中,以“幼儿的创造力和民间文学的想象力”为突破口,以改编的“方式、程度和效果”为研究方向,以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多元表达表现形式”为培养目标,如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表达习惯、幼儿的创造最近发展区、时代的精神要求及教育的宗旨(积极向上、发人深省)等线索,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但基于当前多位专家学者发表的对民间文学在幼儿园开展的现状、优势及对幼儿成长的作用的看法,当前幼儿园民间文学中部分内容取得的成就等,我们发现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民间文学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的研究,对于如何积极开展创新形式的民间文学教育,促进幼儿表达与表现能力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

为此,本课题针对民间文学的四个价值点进行改编:

1)节奏明朗,适合语言或动作的表达表现(很多乐府诗、五言、七言律诗、宋词等都具有这个特征),如《悯农》《春晓》《咏鹅》等。

2)画面感强,适合艺术的表达表现(很多作品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王安石的《梅花》,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3)故事短小、语言精练优美、寓意深刻,适合语言、动作、表演、艺术等表达表现。

4)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丰富,如《葫芦娃》《西游记》《后羿射日》等适合艺术、语言、动作、表演等表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