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拓展幼儿美术表达表现的途径
(一)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该文件提出,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这就是说,环境创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展开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1)精心布置传统文化的大环境
我们力求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传统文化和艺术气息,从大厅到教室,从背景墙到摆设,从楼梯到走廊等,将幼儿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接受艺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如随着节气、民俗节日的到来,我们定期对门厅宣传栏进行更换,把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剪纸、纸艺、泥塑等形式展示在门厅,让幼儿有不同主题的美的欣赏。
大班主题“春夏秋冬”中孩子们对于四季的经验是比较零散的。虽然他们知道四季会有哪些变化,但是对于季节变化的感知更多来自树木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楼梯上以四季为主题筛选了幼儿和教师的水墨画作品进行布置,同时结合当季古诗的录音来引导幼儿在走楼梯的过程中感知四季的变化,倾听关于四季的古诗词。




2)营造风格迥异的班级美工区环境
在美术活动区域中,环境创设很重要。首先,要创设一种美,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其次,环境和材料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也是区域所必须包含的要素,无论是成品、半成品,还是步骤图,都能给幼儿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增加灵感,民间文学的故事内容,可以是照片,可以是故事片段图片,也可以是某个故事中的人物等,布置在环境中,让孩子们对此产生兴趣,促使他们利用区域材料进行创作。


3)全力打造传统气息的美术专用室
美术活动室是强调人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优势活动空间,主要通过幼儿与材料、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审美的全面发展。我们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来感知、思考、创作,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我们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多种内容,对活动室区域合理布局,让幼儿在民俗文化的气息中进行撕、剪、画、贴、折叠、搓揉、粘、捏、染等美术操作活动,使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与基础性课程的融合
1.学习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幼儿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幼儿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幼儿成长的规律,以幼儿为中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遵循生活化、趣味化、发展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美、探索美、表现美。
1)手工活动
剪纸是我们的传统艺术之一。在民间文学中有很多内容是运用剪纸呈现的。比如剪纸故事《老鼠嫁女》、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与剪纸相类似的皮影戏等,生动形象的将一些难懂的道理和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剪纸的方式通过具象的人物、形象的方式满足了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幻想,成为幼儿想象的对象,为幼儿的情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
附:小老鼠上灯台
第一次操作后分享
师:你的老鼠在做什么?你在剪纸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幼1:我想剪一个站起来的老鼠,但是剪的时候我不知道前腿和后腿的动作哪里不一样,所以剪出来的老鼠是趴着的。
幼2:老鼠长长的尾巴怎么剪出卷卷的感觉呢?
幼3:我发现大家剪的老鼠样子都是差不多的,好像动作也差不多。
幼4:我画老鼠的时候还蛮好的,但是剪的时候就剪坏了。
交流分享:
提问:你想要剪一只怎样的老鼠呢?在绘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小结:绘画的时候应该把老鼠画得大一点儿,而且动作的部分应该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尾巴、脚等身体部位要画得粗一点儿,防止被剪断。
第二次操作后分享
师:这一次你成功了吗?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调整?
幼1:我在画前腿和后腿的时候注意到了他们的不同。前腿是直直的,后退是蹲着缩起来的。
幼2:我把尾巴画成了双线的,剪的时候就不会剪错了。
师:我这里有一个灯台,请你把你的老鼠送到黑板上,想象它的动作是爬上灯台之前的呢,还是爬上灯台之后的。
小结:我们一起看着这幅画来念念这首儿歌吧。
2)绘画
绘画是幼儿认识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的途径之一,幼儿也会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属于感知形象期,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色彩、线条和构图感兴趣,我们将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学绘本融入绘画教学,对幼儿学习绘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附:小青花
师:小青花是我的朋友,虽然它是一只小磁猫,但是它和我分享了很多的秘密。可是它被摔碎了,爷爷说要帮我找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忙吧。请你为小姑娘制作一只青花瓷的小磁猫。
①图片观察
提问:青花瓷和我们平时看见的花纹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结:原来青花瓷是蓝色的,它是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来表现花纹的。环纹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
②想象绘画
提问:你想要送一只有着怎样花纹的小磁猫给小姑娘呢?你觉得小青花会长在小磁猫的哪个身体部位呢?
小结:花纹并不一定浑身都有,在绘画的时候要先思考花纹的位置和形状,然后再开始大胆的绘画吧。
3)美术欣赏
幼儿的美术欣赏也是幼儿感受美、认识美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主要表现如下:首先,相对于成人,幼儿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较少地考虑作品本身的逻辑关系,而更多倾向于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直接感受;其次,幼儿的审美知觉具有多通道性的特点,如他们经常能从画中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对此,教师可以启发幼儿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来欣赏艺术作品,给予幼儿多通道解释艺术作品的机会。
附:欣赏感受片段
过渡语:哇,这里有美丽的桃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十里桃林”里看一看吧。
1)观看图片
(1)色彩
重点提问:桃花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花瓣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桃花是由五瓣花瓣和一个花蕊组成的,一朵小小的桃花上,有的花瓣颜色深,有的花瓣颜色浅,好美啊!
(2)大小
重点提问:这几朵桃花哪里不一样?
小结:桃林里的桃花有的开得大,有的开得小,还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花苞。
(3)疏密
重点提问:这两株桃树上的花开得有什么不同?
小结:原来桃林里的桃花有的开得又多又密,有的开得稀稀疏疏的,都很美。
2)欣赏桃林
过渡语:这么美的桃花,老师忍不住把它们画下来了,快来看看吧!
重点提问:
这幅画和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追问:那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工具画出来的吗?
小结:对呀,是用毛笔、宣纸画出来的有特色的国画。
3)这些桃花是怎么画出来的?
过渡语:你们都觉得是这样画出来的,那去试试看吧!
2.游戏
民间文学具有情感性,民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将民间文学与美术相融合,将艺术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欣赏“老鼠嫁女”“兔子三瓣嘴”“司马光砸缸”“拉大锯”“小老鼠上灯台”“数蛤蟆”等民间故事和童谣时,可以结合情景表演游戏、做手指游戏等,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结合剪纸、染纸、绘画等形式,充分利用游戏,发挥作品本身对幼儿情感的教育作用及美术表现的推动作用。
在户外游戏中,我们提供了彩绘的轿子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具,孩子们对这样的装扮很感兴趣,他们一边唱念着抬轿子的儿歌,一边摇头晃脑地抬着轿子,而作为新娘子的小姑娘更是将自己装扮得美美的。对于其他民间游戏的道具,孩子们也提出了想要装饰一番的想法和要求。于是每个班级都在美工区为游戏设置了一个随机的内容,提供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由活动时间参与活动,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绘画装饰。
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可以引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幼儿相互间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此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美术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帮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民间文学作品,同时,活动也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真正把游戏融合到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美术教学活动,自由、自主、愉快地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3.生活
根据陈鹤琴先生“玩中学”的精神,我们注重在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比如,在学期初的认识教室和标记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人物形象融入其中,孩子们看见熟悉的人物会更加激发其仔细观察的兴趣,从观察到模仿,生活规则的学习就变得自然而然起来。
在对礼仪的学习中,我们在环境中布置了古时候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有趣的形象和生活内容的呈现,促使孩子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图中的人物行为,对于完成“与人有礼,待人有礼”的目标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对于排队的规则培养,我们也利用了具有代表性的“唐妞”形象,通过图片和照片的不同方式呈现出生活中需要排队的场景,帮助幼儿体验秩序感,从而养成有序的生活经验。




(三)特色活动
节日装饰几乎是幼儿园最普遍的日常美术活动。儿童节、国庆节、迎新年往往是孩子们最为熟悉、兴奋的节日,也是让幼儿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一把剪刀和几张彩纸就在孩子的手中转动、跳跃着,不一会儿,彩带、拉花、窗花便一下子涌现出来。可别小看他们,但哪儿贴窗花,哪里该挂彩带,他们一点儿也不含糊。在自己布置的环境中去庆祝自己的节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我们结合民艺周活动开展了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大活动,幼儿通过看、听、做等不同的方式近距离地了解民间文学中的艺术美,从汉字的书写到蜡染的色彩渲染,从月饼、粽子的造型到传统故事的内容绘画,都给孩子们提供了运用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展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喜爱的途径。
除了节日活动之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如民艺大串门、专用室活动等,孩子们能够自由选择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人物、情节、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美术室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山村咏怀》。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对比中班孩子在景物绘画单一的特点,我们把“烟村四五家”作为幼儿绘画的主题。一个多边形的屋顶加上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了中国画中写意的村落景象,孩子们一下子就变得积极而且自信起来。
“我画的这些房子住着可多人了,我们可以每天都在一起玩。”
“我画的烟村有五六家,家里还要养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
“我画的烟村前面有很大的草地,我们可以在草地上打滚、做游戏。”
…………
孩子们的烟村仿佛一下子变得人声鼎沸,当几栋房子组合在一起时,村落中的前后、远近就变得自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