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幼儿语言表达表现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作为儿童文学的母亲,民间文学植根于祖国大地,不管是散文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还是韵律诗歌、说唱文学,都具有丰富独特的语言艺术,或节奏明朗,或寓意深刻,幼儿在不同的民间文学活动中都能汲取语言的魅力。
幼儿的语言表达表现一般有如下三个特点。
1.乐意在活动中进行语言的表达表现
当幼儿感受到一个和谐融洽的互动环境,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交流时,往往能有效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兴趣,幼儿带着乐意的、愉快的心境在活动中进行表达表现,在表达表现中活动,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卓有效率的表达表现效果。
2.乐意在游戏中进行语言的表达表现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强化个人的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游戏,可以促进个体语言表达表现的兴趣,不断感受到表达表现带来的快乐,从而加深对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理解。
3.乐意在创造中进行语言的表达表现
在创造中进行语言的表达表现,意味着幼儿有提出疑问的机会,能大胆地想象,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诗歌时,幼儿可以仿编自己的诗句,在理解故事之后可以通过想象,表达自己的故事结尾,在阅读图书之后还可以制作自己的小书。在创造中进行语言的表达,幼儿可以表达不同于别人的意见,并且坚持观点。
首先,民间文学的内涵丰富多变,教师在开展民间文学的教学活动时,可采用的形式也层出不穷,不同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们不同的表现欲望。例如,对于儿歌、绕口令等不同的载体,在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活动中,孩子们乐意积极表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表达表现能力。其次,在民间文学丰富的内容中,有很多儿歌、童谣等适用于幼儿的游戏开展。例如,《丢手绢》《卖糖粥》《讨小狗》等童谣都能被融入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唱唱、念念、玩玩的过程中,对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最后,民间文学恰恰与创造中语言的表达表现特点相契合,无论是儿歌还是故事,不同的载体都能给予幼儿不同的创造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引入民间文学,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提升有较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