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内容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积累了丰富而又璀璨的民间文学作品,有简单明了的童谣、儿歌,也有冗长苦涩的鸿篇巨制,怎么从众多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作品内容的篇幅长短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来说,我们在选择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最简单也最容易判断的一个标准就是文学作品的篇幅。《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了3—6岁幼儿“集体学习活动时间每次不宜过长”,所以我们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尽量对作品本身进行筛选,选取篇幅较为合适的内容开展集体活动,便于幼儿在倾听、观察的同时进行语言的表达表现。针对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在选取文学作品的时候同样需要关注这一问题:(1)小班尽量选取篇幅短小的内容,通过合理分配倾听、观察、表达表现的时间,以应对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一问题,如《两只老虎》《对答歌》等,这类童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非常喜欢,易于接受;(2)大班就可以选取有一定情节起伏、篇幅稍长的内容,在倾听、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再加工,进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例如绘本活动《小青花》《谁偷了我的包子》等;(3)在对中班幼儿作品内容的把握上,篇幅可以稍长但又不可过长,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本班幼儿目前的情况在小班和大班内容之间进行调节,《守株待兔》《龟兔赛跑》等寓言故事篇幅适中,适合中班幼儿开展活动。
2.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
除了关注作品本身的篇幅之外,我们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作品本身的难易程度,文学作品只是手段,最终还是需要幼儿进行理解与表达。我们在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进行民间文学作品分类的时候,还应考虑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以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表达表现。因此,小班幼儿尽量选取简单、直观、形象、易理解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小老鼠上灯台》《小蝌蚪找妈妈》等;中班幼儿的民间文学作品可以在难易程度上稍微有所提高,大班幼儿在作品选择上应坚持在大部分幼儿可以理解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挑战性,如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等,为大班幼儿语言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3.作品内容的思想内涵
每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有的侧重社会礼仪,有的偏向家庭关系,有的蕴含道德哲学,有的描绘大好河山,也有的抒发个人情感,等等。在选择这些作品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它的思想内涵,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其理解水平、生活经验限制,需要我们对作品从这一层面进行筛选和分类。因此,对于小班的幼儿,我们不妨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更为直观、贴近日常生活的作品,如《拉大锯》《好宝宝》等;对于中班的幼儿,作品选择依然需要遵循直观和贴近生活的原则;对大班幼儿来说,随着他们视野的扩展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我们也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有关自然的、礼仪的、哲理的等作品,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长发妹》等。
(二)各年龄段语言表达表现的内容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