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策略
民间文学是智慧的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对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依托我们的文化瑰宝促进幼儿在语言方面的表达表现能力呢?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究,我们也有了一些小小的思考。
(1)遵循教育原则
1.幼儿是活动主体的原则
语言表达表现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幼儿主动活动,确保幼儿在表达表现中发展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最本质的特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现,其最基本的成分是人的自信心、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核心的成分是创造性。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用语言的内在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拍手游戏”中,儿歌押韵的特点对孩子们而言是一个重难点,他们很难通过一个提问就发现这一特点。此时,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把“这首儿歌是押韵的”这个经验教授给我们的孩子?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应该通过我们的追问、图谱的设置等,引导幼儿主动发现。虽然过程会多花些时间,但这是孩子主动发现的结果。并且当孩子们自主发现这个规律时,在儿歌的创编时他们才有更多的创造力,才更敢于表达表现。幼儿在表达表现的过程中,不管表达表现的结果如何,都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及介入,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这不仅能为幼儿提供用原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机会,同时也能为儿童的创造艺术、探索精神以及自我习惯的习得和养成奠定基础。
2.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自由与规范相统一就是要求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说话的机会,又要在过程中引导幼儿养成运用规范语言的习惯。因此,当成人在指导幼儿的表达表现时,更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力,注重一定的表达规范。如在《西游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从而有效解决句式仿编的难点。在集体仿编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们表达,但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统一,即每一句创编的字数为5个。教师就字数问题和孩子们达成共识后,再进一步挖透如何缩短字数,如把人物的名字简化来念等。幼儿在大胆表达表现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能让幼儿的表达表现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幼儿在表达表现的前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示范。教师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与“隐形示范”,根据幼儿表达表现的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地选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是指有意识地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方法,在幼儿表达表现的过程中,其实“练习”是大量的,是习得后并且愿意不断表达表现的过程。如活动“拔萝卜”中,素材语言有一定的模式规律。当提问到“刚才故事里面大家都是怎么邀请朋友过来帮忙的”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说出,也可以示范说出:“×××,快快来,快来帮忙拔萝卜!”对于小班阶段的孩子来说,示范往往可以起到一种强化的作用,助推孩子们在活动中接下去的表达表现。当孩子们已经熟练掌握这个句型时,他们在活动中的表达意愿就会很强,在游戏环节中,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二)创设阅读环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把孩子吸引到某一事物上,激发其钻研和探索的热情,这一过程会给孩子带来由衷的快乐。民间文学中的很多内容不仅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适合他们的智力与兴趣爱好。因此,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营造快乐的阅读氛围,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表现。
1.在公共环境中彰显文学的内容
在我们的教学楼中,每个楼道都有其独特的设计意图。例如,我们将二十四节气与主题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每个主题中不同的故事内涵,将二十四节气与季节相对应,增进孩子们对于节气的理解。这样孩子们能简单区分节气所对应的季节,丰富了他们关于节气的经验知识。又如,我们将表现民间游戏的童谣呈现在墙面上,孩子们可以学念童谣,也能试着边念边玩,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促进他们的语言表现。至于《西游记》中的人物,孩子们当然不陌生,对故事情节较为熟悉的孩子,通过故事情节图片的呈现,能够简单复述出故事内容;不太熟悉故事情节的孩子借助图片,在说说图片的内容、猜猜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激发进一步阅读书籍的兴趣。
2.班级的阅读区域
我们在班级阅读区中增添了不同的民间文学读物。鉴于中大班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就在班级阅读区内投放了一些民间读物:与传统节日相关联的绘本,便于孩子们熟悉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简单易懂的民间故事,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便于他们在“故事汇”活动中进行故事分享。在班级阅读区域中,一些图书还可以由幼儿自主提供。例如,在进行主题“我是中国人”时,孩子们可以带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书,如《盘古开天辟地》《晏子使楚》《愚公移山》等,在自主活动中进行阅读,丰富自己对于主题的体验,同时也感受分享阅读的乐趣。
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图书室中,我们也有专门的一块区域投放民间文学读物,除了投放不同的体裁外,还会投放幼儿自制的布书等,增强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除了在幼儿园里的阅读,我们还能家园配合,发动家长们在家中也营造温馨并具有智慧的民间文学的阅读氛围。家园的相互配合让孩子们在民间文学的海洋中尽情汲取尽情表达,充分感悟民间文学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三)运用多样手段
3—6岁的幼儿对直观形象性的事物依然保持较大的兴趣,恰当的教具犹如一根纽带,将教与学紧密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民间文学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具,激发幼儿大胆表达的能力。
1.多彩有趣的图谱
歌唱活动需要图谱,学习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也离不开图谱的帮忙,特别是在一些童谣、儿歌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候因为受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的限制,或是由于单纯地学念而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色彩艳丽、生动有趣的图谱对他们保持良好的兴趣和耐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如童谣《五指歌》本身的情节关联性较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把每一句的意思用图谱表现出来,“12345”即可直接用数字表示;一座山、一只老虎便可以表述“上山打老虎”。每一句话通过对1到2张图片的展示,孩子们在看图诵念的过程中,很快学会了童谣。又如,在大班活动“拍手游戏”中,图谱的呈现是为了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儿歌,通过对关键图片的呈现,如“一”和“机”、“三”和“伞”等,孩子们在说说、读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发现“押韵”的秘密,为后续的续编做了有效铺垫,也化解了解决重难点所花时间较长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个别化学习中,老师将图谱放置到语言区域,能使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继续学习。


2.生动形象的动画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项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说,生动形象的动画能够深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幼儿学习故事、童谣等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西游记》教学活动中,课件所需的素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是幼儿熟悉的人物与图片。在教师制作动画课件的过程中,考虑能否为自己的活动有效服务。在活动中,课件以关卡的形式呈现,激发幼儿仿编的兴趣。“九宫格”的颜色动画,便于孩子自主选择与讨论。动画还能随着故事的情节有序变化:火焰山的火跟着故事情节时而变大,时而变小。各种动画、音效等恰当的演示和引导,使幼儿都能积极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动画的帮忙,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形象和情节,同时这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幼儿有了兴趣,也就能够通过语言等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他们能更自信地进行表达表现。


3.可爱风趣的手偶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手偶也是一项民间手艺,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如果能够将手偶和童谣、故事、传说等结合起来,必定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有帮助的。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手偶能有效激发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兴趣,同时通过人物的变化、语气的变化,让小班幼儿更能理解故事的内容。传统故事如《拔萝卜》《狼来了》《小猫钓鱼》等是手偶表演的首选。手偶的提供,不仅让幼儿分清故事角色,还能在幼儿进行故事表述时予以提示,从而促进他们的表达表现。
如故事《拔萝卜》中,涉及的动物较多。有了手偶的暗示,孩子们能根据手偶的顺序有序表达出故事的内容,情节的表述上也较为完整。同时,针对不同的动物还能赋予不同的语气、说话的音量等。举一反三,在童谣、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运用手偶来扮演童谣中的人物或动物,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为他们进行配音,互相沟通交流,让幼儿能在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一定的反应能力。
民间文学的知识海洋浩瀚无垠,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合理利用,把这些资源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去,不仅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独具魅力的璀璨文化,还可以让每个孩子个性成长,乐在其中、悟在其中,从而促进全面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