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提升幼儿美术表达表现能力的策略
(一)改编民间文学作品拓展幼儿美术表现内容
1.去繁化简,凸显主题
通过“截取故事的核心部分”,针对人物特点,引导幼儿关注角色特征,进行有效互动表现。
课例:民间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大班美术活动
◆活动前思考
素材价值点:要把这个故事设计成一个美术教学活动,就一定要对故事有所选择和删减。比如通过这个故事,要让孩子们画什么呢?通过画什么掌握什么样的画画技巧?整个故事最大的亮点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英雄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画出故事中盘古开天辟地的一些经典动作和形象。
改编的理由:通过画故事中人物经典的动作和形象,掌握绘画时对画面布局的把握,对于新升大班的孩子来说,在画画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引起注意:第一,画面布局不平衡;第二,人物动态不丰富。所以,可以通过对这个民间神话故事的改编进行美术表现活动,研究和引导孩子们画画要顶天立地,表现动态的感受。
◆活动过程
回忆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师:之前我们听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你们还记得盘古是怎么开天辟地的吗?(记得)盘古是从哪里出来的?(大鸡蛋)
图片一:裂开
师:盘古一用劲,“噼啪”一声,大鸡蛋裂成了两半。
提问:大鸡蛋裂开,谁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引导幼儿观察身体部分位置被遮挡了。)
小结:盘古在鸡蛋里面,身体有一些部位被遮挡住了。
图片二:劈开
师:边上还有一些连着的地方,被盘古用斧子劈开了。
提问:谁来做做盘古劈开天地的动作。
除了这样劈,还有其他劈的动作吗?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手的位置在身体的哪里?脚是怎么样的?)
小结:原来,开天辟地可以横着劈、竖着劈,还可以斜着劈,有着不同的姿势。
图片三:撑起
师:盘古头顶天,脚着地,一天长一丈。
提问:盘古是一下子就撑开天地了吗?(不是)
追问:那他是怎么撑的?谁能来做一做。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手的位置在身体的哪里?脚是怎么样的?)
小结:撑开天地的动作也是多种多样的。
过渡:盘古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开天辟地有着劈、撑等各种不同的动作,我们把开天辟地的各种动作画下来吧。要记住哦,手脚摆放的位置不一样,就能表现出盘古开天辟地的不同动作。
2.融情于景,激发表现
挖掘素材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品质美等线索,围绕素材的“可表现性价值点”和“幼儿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多元的情境或意境体验形式,如场景布置、音乐效果、语言表达、互动体验、材料提供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渲染和熏陶、表达体验等,从而用适合该年龄段的表现形式进行美术表达表现。
课例:古诗《一望二三里》——《烟村》中班美术
结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通过用撕贴添画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表现空间,可以是错落的房子、连在一起的房子、四面围合的房子……让孩子感受“烟村四五家”的意境美,并表现出古诗中的这种优美意境。可以用“多元的感受形式”,如通过吟古诗、辨古诗、画古诗、赏古诗四个大环节,将美术活动融入文学载体中。
欣赏古诗
过渡:X老师带来了一幅画,你觉得它可能是诗中的哪一句?
重点提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结:有房子有炊烟,是诗句“烟村四五家”。
观察展示板图一
重点提问: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房子是由黑黑的屋顶、白白的墙,还有窗户组成的。
观察展示板图二
师:这里有几间房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结:一个屋顶就代表一间房。
师:黑黑的屋顶在这里,墙在哪儿?
小结:原来两条线就可以组成一堵墙。
重点提问:(后)这间房的墙壁在哪儿?为什么看不到?
小结:原来前面的房子会挡住后面的房子,所以后面的房子的墙壁就看不到了。
完整观察展示板
重点提问:你喜欢这些房子吗?你喜欢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小结:原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房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靠前,有的靠后……
重点提问:X老师这儿有即时贴和炫彩棒,你觉得怎么用可以变出房子来?
小结:即时贴做屋顶,炫彩棒画屋子。
“辨古诗”:通过将古诗与画面相链接,实现幼儿新旧经验的整合,利用画卷的三次展开,分别将该美术活动的重难点进行融合。第一次画卷展开通过观察房子,了解绘画房子的造型和技巧;第二次画卷展开主要解决“前后构图”的绘画难点,提供了两间前后重叠的房子让幼儿观察,了解重叠状态下的绘画技巧;第三次画卷的展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房子,让幼儿关注到画面构图,关注到画面整体里的多元细节。
“画古诗”:滚动播放水墨画风格的各种村庄、房子的图片,以及提供背景音,让幼儿在一种优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最后将幼儿的作品组合到一幅完整的古诗图景中,给予幼儿美的享受,提升幼儿关于美的感受。
“赏古诗”:让美术活动从古诗中来,回古诗中去,不仅提升了幼儿的美术能力,也加深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对古诗的喜爱。
上述几个环节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孩子们能从喜欢到慢慢理解,最后用绘画的方式大胆表现。古诗诗句共有四句,每一句表现了不同的画面,可以缩小提问范围,挑选需要的诗句进一步重点讨论,让幼儿理解“遮挡”的含义,这样更能表现出古诗中“烟村四五家”的优美意境。“门前六七树”则是为了进一步丰富画面进行添画,而“八九十枝花”是为最后丰富画面色彩而准备的。
每个环节都用优美的词句进行小结,让幼儿体验到文字的美,也体现出所对应的绘画要求是什么。利用画卷展开的形式,分三次来推进幼儿的学习:房子的结构——前后遮挡——高低错落,在画面中表现出“近大远小”,使幼儿分步骤理解重难点,同时也体现了美术活动的层次性。
3.发挥想象,自主创编
结合“故事的情节”变化,可以让幼儿通过美术的表达语言,对内容重点情节进行想象、创编或续编等。画完后还可以装订成一本本小书,同伴之间相互欣赏交流,这些内容孩子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画起来就更加意到笔随,天马行空,虽然有时孩子的绘画技巧显得有些稚嫩,但更能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画面表现出的抽象性、动态性和稚拙意味,完全是他们童心的自然流露。
案例:民间故事《神笔马良》——“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大班美术活动
幼儿在学习《神笔马良》的故事之后,对于马良的神笔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会在自由活动中讨论“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想画……”,我们发现了孩子的绘画兴趣之后,开展了美术活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的美术活动。
◆活动前谈话
师:我们都羡慕马良有一支神笔,他用神笔画了很多很多东西来帮助周围的人们,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带来了幸福。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想要画什么呢?
幼1:我要画一个娃娃,陪我玩。
幼2:我要画一艘大轮船,去看海豚。
幼3:我要画一棵大树,在上面建一个神秘的书屋。
…………
师:你们画的都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马良画的都是能够帮助别人的东西。你的身边有需要帮忙的人吗?你能为他们画什么呢?
幼1:画一辆轮椅,我的老太太已经老得走不动了。
幼2:画一对翅膀,我想让妈妈早点儿回家陪我。
幼3:画一个大屋顶,小朋友们下雨天也能到操场上去玩了。
通过谈话活动,孩子们找到了很多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用神笔来绘画的主题。于是孩子们不断地运用神笔来续写神笔马良的故事,他们不光在幼儿园中绘画,回到家中也会不断地绘画。神笔马良的故事书也变得越来越厚了。
(二)挖掘民间文学之美提升幼儿美术表现技能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指南》美术领域要求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等。而民间文学是百姓集体的创作,是流传的文化,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性特点,所以挖掘民间文学内容方面的美,是幼儿在美术领域表达表现的依据。
1.人物美
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欣赏具有教育意义、可传承文化精神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诗歌等作品)时,往往会对内容中的某个人物、动物等进行重点交流和理解,通过对角色的多维度表现,如动态、神态、姿态等,提升幼儿美术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如对《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英雄人物的表现、《老鼠嫁女》中老鼠新娘的神态、《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顶天立地的姿态等,都是幼儿可以充分想象和表现的。
借助中秋节活动,孩子们认识了嫦娥,对于嫦娥奔月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开展了嫦娥奔月的绘画活动。小班孩子给嫦娥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在涂色、拓印的过程中,小班的孩子逐渐了解古代服装的特色,尤其是对于广袖、飘带等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会用不同的颜色来装饰嫦娥的服装。中班的孩子对于嫦娥的发型兴趣极高,他们会在教师提供的模板上给嫦娥设计各种不同的发型,有盘发,有披发,有卷发。同时,他们也会在头发上画上很多装饰性的物体。大班的孩子则更加热衷于表现嫦娥奔月的动态。她们会为嫦娥添画上月兔、桂树等故事中的背景内容,使得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丰富生动。
2.意境美
很多的民间文学内容情景能给人一种美的欣赏,特别是古诗、童谣、戏曲等,在边诵边欣赏的过程中,会让人油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意境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渴望和表现。如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幼儿在朗诵古诗的过程中,花草虫鱼自然而然地涌现在脑海中。
同样对于徐悲鸿的画作《漓江春雨》的欣赏也带给孩子们一次水墨的神奇体验。在第一次欣赏画作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单纯地看,他们发现画面中有不同的物体,但是所有的物体都是黑色的。当老师介绍画作的背景和名称之后,孩子们由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同时通过对浓墨淡墨的操作体验,他们发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之美。孩子们对用一支黑笔画出美丽的图画逐渐产生了兴趣。
3.故事美
民间文学思想、内容表达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叙说了民族的发展历史,表现了民事习俗,所表达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与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正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才使幼儿通过对艺术美的表达,抒发自己的内在感动。如绘本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精神代代相传,我们从中可以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感受他带给我们的勇气和信心,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剪纸绘本《楼梯间的花娘》,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怀和快乐等,正是这些美好的故事把孩子带入艺术表现经典的殿堂。
中班美术活动“花娘谷”运用故事呈现了一片乡村的美好景色,同时也蕴含了对于母亲一生中几件大事发生的美好祝福。从出生到结婚到生子到年老的一生都通过“种花”这一行为来体现,最终使得家乡成了美丽的花娘谷。有了美好画面的加持,幼儿虽然对主人公一生的变化是比较陌生的,但是他们能够感受到家乡逐渐变美的过程。
(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幼儿美术表现形式
不同的年龄阶段适合开展的美术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展民间文学熏陶和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的美术活动中,我们会为孩子们提供有关民间文学的图片、视频等,通过视觉感受,帮助幼儿进一步直观地理解文学所要表达的道理、情感等。
1.小班
小班幼儿刚开始接触美术工具和材料,由于小肌肉控制能力不强,且进行创作时手眼也难于同步,因此在小班宜引导幼儿进行涂鸦、线条、拓印、撕贴、泥工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和添画,在内容选择上会更富于情景化和情趣性。
附:拓印画《惠崇春江晚景》
在对“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的感知中,我们运用撕贴方式展现了小鸭戏水的场景。
◆观察讨论
提问:小鸭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呢?你能学学小鸭游水的动作吗?
小结:小鸭子的身体是圆圆胖胖的,它们游水的时候会游往不同的方向。
提问:小鸭子游水真开心呀,他们都在看什么呢?
小结:从小鸭子的嘴巴就能够看出小鸭子在看不同的地方,他们有的向前看,有的向后看,有的看着天空,有的把头埋到水里在抓鱼吃呢!
◆操作表现
要求:
①用圆圆的印章印出小鸭子圆圆的身体,然后添上小鸭子的嘴巴。
②完成的朋友,可以在小池塘的边上添上一些小草。
2.中班
中班幼儿小肌肉控制能力明显在增强,且愿意尝试用各种美术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美术活动,所以在中班阶段我们会采取蜡笔画、水油分离、吹画、剪贴画、泥工等形式来引导幼儿初步尝试独立的创意美术活动。
附美术欣赏:农民画《秋收》
中班“在秋天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选取了金山农民画《秋收》来表现秋天的色彩和农民丰收的愉快心情,同时借助剪纸水果的方式引导幼儿创作自己的作品。
◆观察欣赏
①你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们在做什么事情呢?
②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小结:这幅作品的名称叫作《秋收》,表现的是秋天农民伯伯们丰收粮食的场景。
③你在这幅画上看见了什么颜色?你看了这幅画以后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小结:这幅画上有金色、黄色、橙色、红色等等,这些颜色我们把它称为暖色。暖色会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会变得很温暖,很高兴。
过渡:果园里也有许多水果成熟了,请你帮助农民伯伯收果子,创作一幅“水果丰收”的作品吧。
◆操作体验
①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水果呢?(出示彩纸、蜡笔、水彩笔等材料。)
小结:我们可以用绘画、剪纸的方法来表现水果,在选择颜色的时候除了考虑水果本身的颜色之外,也可以将所有的颜色选的偏暖一些,让人一看就能心情愉快。
②幼儿操作
关注幼儿对称剪的方法、颜色的选择。
3.大班
大班幼儿能够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会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并能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在大班开展美术活动时,幼儿可以将水粉涂鸦、蜡笔画、剪贴画以及泥工等结合起来,在同一个美术活动中自主选择、整合不同的创意方式。
附:创意水墨《大理寺桃花》
国画是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大理寺桃花》这首古诗所展现的就是国画的意境,通过幼儿最易直观发现的花瓣颜色、大小、疏密三个层次去感受和表现桃花,并将传统国画的“点染”融入其中,层次性和递进性也都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材料提供:水粉颜料(红色、粉色)、毛笔、印泥、油画棒、棉签等。
范例提供:照片《桃花》(桃树、花朵)、成品《十里桃林》。
◆重难点:表现桃花
提问1:桃花有几个花瓣?仔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桃花都一样?
小结:桃花虽然都有六个花瓣,但是在《十里桃林》里的桃花却各不相同,有些只能看见三个花瓣,有些能够看见完整的花朵,而有些则已经飘落下来。
提问2:如果请你来画桃花,你想要用什么材料表现桃花呢?(邀请幼儿示范)
◆操作表现
①关注幼儿选择的材料。
②关注幼儿如何表现不同的桃花形态。
◆交流分享
①你最喜欢哪棵桃树上的花朵?请小作者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表现的?
②你在绘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可以为幼儿创设各种渠道,引导幼儿在观察、感知的过程中领略民间文学的美,同时也能够在以此为基础的美术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其感到身临其境。他们也一定会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语言表现出诗的意境,提高欣赏能力,变沉寂为生动。构建轻松、快乐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得到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