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让“设计”走在优课创作前面

导言 让“设计”走在优课创作前面

连写的2000年,像一条翻滚勝飞的巨龙降临人间的时刻,我们不仅迎来了新的百年,新的千年,也迎来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新的世界。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时代;

这是一个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

这是一个中华民族要在新的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

这也是一个空前看重设计的时代。

“设计”这种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满足着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日常用品的更新换代到茫茫宇宙的开发保护,从一种行为的设想安排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都无不始于设计。设计已成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它成就了昨天,创造了今天,又规划着明天!

设计之于阅读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作为教师,人人需要作课堂设计,因为人人都要上课;然而,作为教师,最难的教学基本功也是“设计”。没有科学的、艺术的、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不会有堪称精品的课堂教学,不会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质量,也造就不了可以叱咤新世纪风云的一代新人。

世纪末,始于《北京文学》1997年第12期“忧思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虽然不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有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个便是语文教学确实还存在高耗低效的严重问题。作为语文学科“主角”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当然成了探讨的焦点。追根溯源,自然要首先反思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操作,并寻求革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应当是笔者撰写本书的背景和初衷。

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归因可以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传统的基于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甚至于孩子该怎么回答),逼使学生就范,形成了由教师主宰课堂,以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应答和僵化的章法讲解为特征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实践陷入了“高原现象”,并且盛行不衰,难以摆脱。这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便是针对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如果敎育忽略了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而去关注没有生命价值的“分数”之类的东西时,教育的本质便被可悲地异化了。同理,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中,也应当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书的主旨便是希冀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树立关爱儿童生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全新理念,并确定与之相谐的操作策略。

高扬主体教育大旗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必然要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和教师一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如果说,作者撰写的课文是一度创造,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二度创造;而课堂教学的实施则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的三度创造。作为“教学设计”这个二度创造来说,还只能说是一个“半成品”,一个“中介”,课堂教学的完全成品,有待学生的创造参与。应当从这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使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学生的参与创造留下空间和饱含生机。这正是撰写本书的重点所在。

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研究当然不自今日始。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不难看到林林总总的诸多论述,其中不少真知灼见。如“控制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大“黑箱”,一个学生的脑袋便是一个小“黑箱”,其复杂性可想而知;“系统论”则提出课堂是一个不封闭的系统,难以实现绝对稳定有效的控制……这些理论观点集中地说明了课堂具有生成性特征,即课堂教学的进行时空是现场生成的,而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予以规定。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课堂教学设计”不能等同于建筑设计之类的其他设计。这是因为建筑设计的对象是砖头、水泥等无生命物体,尽管在施工过程中原先的设计也会有所改变,但变化不会很大,照图纸施工,一般无问题。而课堂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是最富活力的孩子,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最完善的设计,也不可能完全预先规定学生的全部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一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当堂调整。正是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客观特征,本书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应变性、可塑性、灵活性问题,如何把传统的“刚性设计”为主转变为以“弹性设计”为主的问题,和怎样进行“弹性设计”……这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

设计的关键是“计”,“计”便是要以创新思维去运用各种方法,艺术地处理大信息量,如此方能为阅读课堂教学作出最佳策划。笔者筛选了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大量案例和各种方法,使本书不仅有理论思维的指导性,也具实践操作的应用性。应当说,这也是本书的基本特点之一。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对于人类的创造思维,马克思曾喻为“比大自然万紫千红的花朵更丰富多彩的思维之花”。愿语文教学界的同行用创新的教学设计,编织成缀满智慧奇葩的花环,奉献给21世纪,为新千年的阅读教学铺上一片锦绣!

周一贯
2000年2月于容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