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意义和要求

一、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意义和要求

板书设计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材内容,以明晰的图像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在现代教学中,板书的重要功能已越来越受人瞩目。

成功的板书设计,确是教师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精品。这些精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重视感知规律的运用。语文课堂传递信息的载体,离不开语言符号和表象符号。前者就是师生间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后者则表现为借助于其他手段所传达的意义情感。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单一地借助于口头语言传输信息,教师讲、学生听,思维极易疲劳,影响效率。而现代课堂教学,总是综合地运用着语言符号和表象符号。板书,更是集语言符号与表象符号于一身,以被刻意强化了的感知效度,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实验表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眼睛,而板书,伴随着口头讲述,以形象的结构造型,提要的语言信息,多样的符号参与,不同的色彩标志和各种字体的编配,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多方面的刺激,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板书可以使教学简约化、整体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教材认识的清晰度和整体感。这种以少胜多的方法,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训练。因为人的大脑左半球掌管语言、计算及顺序、有分析的思维;而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感觉、综合、直觉判断的想象力。板书言传价值的内涵和它的空间造型、结构图式的外观,可使大脑两半球活动获得均衡发展,这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再一方面,还因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意会、理解,均可体现在板书之中。板书包含着很多潜在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绪,帮助学生去还原、扩充和丰富这些潜在信息,同时它还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契机。

对板书设计的要求,应以科学性为前提,在准确反映教材内容的同时,强调感知规律的运用和学生主体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新奇律

新奇的东西容易引人注目,易被人选择为感知对象;而司空见惯的陈旧事物,则容易使人生厌。可以说,喜新好奇是一种带普遍性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则尤其如此。因此,在板书设计时,切忌千课一面的“提纲式”板书。要因文而异,使变化多端的板书形式能表现出不同课文之妙处。

首先要注意表达方式的新奇。板书是教材信息的载体,如果仅仅用文字手段传导,会既难于简约,又缺少情趣。而综合运用文字、线条、标点、图像等各种手段,就会使板书设计清新悦目、妙趣横生。如《院子里的悄悄话》这一课,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说明了有关年轮、树冠的植物知识,富有儿童情趣。板书设计辦弃了故事情节,以图像、文字、符号组成知识结构,突出了年轮的形成、识别和作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富有新奇感,无疑能大大增强感知功能。

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排列的新奇。板书设计最常见的基本式是纵式排列和横式排列。如果一味因袭,必然会形成形式上的一律化。其实,板书的排列应当理解为是教材各知识要索的组织顺序的过程。根据课文反映的事物各部分在整体时空中的位置和内在联系,应当是千姿百态的,因此,若逻辑地抽取要点并加以组织,也应当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结构排列。如《珊瑚》一文的板书设计,采用了“阶梯排列”,不仅新奇夺目,而且贴切地表现了珊瑚岛形成的时空过程:

《诺言》一文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框式”排列,针对学生以为“课文中的孩子这样认真地对待游戏是太蠢了”这一点,突出了课文主旨:“遵守诺言的人是真正的人”(见下页图)。

板书通过受命上岗“立”“诺言”,不得下岗“为”“诺言”,不肯下岗“想”“诺言”,奉命下岗“守”“诺言”,不仅剖析了课文的逻辑结构,而且点明了游戏“站岗”与遵守诺言之间的联系,从孩子的“认真”和“天真”中,看到了他的可贵品质。

其他如塔式排列、旋式排列、三角排列、圆周排列、波浪形排列等,都可因文而异,加以选择,这样能比较恰当地反映出不同课文结构特点,使板书造型新奇醒目。

(二)暗示律

在板书设计中,适当运用线条、符号(如问号、省略号、感叹号)等,作画龙点睛式的暗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板书的感知效果。这是因为暗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外界事物和学生之间一个经常不息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开发思维潜力,促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板书设计中,诸多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如一根线段,必然使学生想到连接双方的含义是什么;对一个框式结构的四个端点或一个三角形的三个端点,学生必然特别注意,而且联想到各端点的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一个箭头,会特别启发学生去思索它的指向性;而一个圆周,又必定使学生意识到课文内容有周而复始的那种环式发展轨迹……如《曼谷的小象》一课的板书设计:

这是一篇蕴意深藉的散文,其难点是从标题到内容都在写小象的乖巧,而实际上体现的是中泰人民的友好之情。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这个主题,在板书设计时就加上“友好的人民”这个课文中没有的提示语,与“乖巧的小象”一起,用暗示性符号(一)把明暗两条线索联系起来。这样的暗示,虽然只是简单的一笔,但使整幅板书的机理豁然明朗,变得容易理解了,这无疑能大大提高板书的感知力。

(三)组合律

在心理过程中,不同的刺激物如能从相似、相反、连续、闭合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组合,就容易形成整体的感知。板书除言传价值外,还具有意会价值,而有机的组合,常常具有很大的意会价值。因此,设计板书时,教师若能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这种组合,便能获得一种巧妙的效应,足以代替冗长的语言说明。

时间组合《凡卡》一课的线索纠葛盘结,作者将故事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写信时的回忆,这样三条线索交叉在一起,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凡卡的悲惨遭遇。怎样才能既化繁为简,使学生易于理解,又能恰当地展示作者的艺术手法?就不妨运用组合的感知规律,把发生于不同时期的这些事,按课文层次插入主线,统一加以组合,形成了很强的整体感知功能:

空间组合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分别以五部分写了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景物。如何把这五部分经过提要,使人一目了然?板书设计采用了空间组合法便达到了脉络清楚,以简驭繁的要求,提高了感知强度。

对比组合就是运用课文中相反相衬的材料进行组合,以显示出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如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动静对比组合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组合就是将课文中分散穿插的内容,按其相似性作分类组合,使原先头绪纷繁的内容,变得条清缕晰,如课文《新型玻璃》的板书设计:

联系组合一幅好的板书不是离散的知识“拼盘”,而是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的功能板块,它必须能剖示出课文深蕴的内在联系,这就必须把文章一脉相承的机理作联系组合,以加强板书的感知功能。如《小木船》一课的板书:

板书将课文的各部分在“小木船上作了联系组合,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始末的脉络了了分明。

事理组合有些课文说明的事理颇为深刻,如板书设计能充分运用组合的感知规律,也可以收到揭明事理的较好效果。像《晏子使楚》:

板书以框式结构揭示了楚王无理侮辱晏子,遭致失败;晏子据理反驳,取得胜利的因果事理,有力地说明了楚王仗势欺人,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蕴含着以害人的目的开始必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一生活哲理。而晏子固然有他聪明善辩的一面,但根本还在于他正义在胸,真理在握,方能“理”直而气壮,所向披靡。

(四)强度律

在心理感受中,刺激物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在板书设计中,显示强度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色彩来体现,使全幅板书中个别的重点词语与背景有明显的差异,以引发学生的感知。如《打碗碗花》一课的板书:

板书中只将头尾的“打碗碗花”、“不打碗”用红粉笔写出,这样就强调了课文的主旨,触发了学生的思考。以字体的大小形式不等,或将关键词语特别写大一些,也可以增加板书的强度。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板书设计:

有时在板书中间以某些特殊的符号和标点,也能使板书的感知强度加大。如《平平在家里》一文的板书,穿插了两个标点"!”、"?”,达到了使学生感知特别深刻的目的。因为这两个不寻常的标点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平平“想”的“在学校里”怎么样?而实际"做”的“在家里”又怎么样?为什么不一样?

(五)动势律

一般说,相对静止的对象不易引起感知,而运动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在板书设计中应当把课文中内蕴的发展变化的动势表现出来,这样,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给他们以比较

(1)

强烈的印象。如教《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若按故事线索的发展,可分别作两种不同的板书设计(见上页)。

如比较这两幅板书,便不难发现,第二幅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感知。因为它表现了牛顿认识提高、心潮起伏的动势。

(六)期待律

有所期待的事物,会比一览无余、原形毕露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期待中的事物常常容易被选择为首先感知的对象。有经验的教师,在某些板书设计中也应用了这个规律,即在板书时留下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使他们产生悬念,期待解决,从而激发感知功能。如《喜鹊》一课是常识性课文,板书设计采用表格式,只是按文章的段落、层次,将内容列为若干大部分,而让学生学读课文,选取最重要的合适词语填写:

也有些板书设计,只留下关键的一二处空白,给学生提出引路的问题,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知效果。

刺激是产生感知的动因,而刺激之所以能成为动因,其主要条件是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为了在板书设计中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设法提高板书设计的刺激强度。但是,我们为此而采用的一切手段,又都不能背离了板书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果单纯地去追求感知强度而损害了板书的内容,或把板书设计搞得花里胡哨、光怪陆离,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近年的板书研究,普遍重视如何发挥板书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的这种特殊功能,这是一个发展趋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设计和运用过程中认真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板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促成教与学更紧密地结合。

目前国内语文界在这方面已取得的一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打破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通过“填”、“比”、“演”、“改”、“仿”、“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板书活动,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填

板书的设计和运用虽然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并不等于包揽一切,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对板书的部分内容,应尽可能启发学生上讲台填写。如《再寄小读者)的板书,教师采用对比式排列,一边导读,一边板书,把两个孩子取得不同写作效果的“原因”及“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些部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讲台填写,达到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又能寓训练于板书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比

有比较才能鉴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教师若能运用板书,反映学生对教材的不同认识,有意识地加以对比,便能使学生从中吸取如何分析课文的经验,优化思维品质。如一教师教《避雨》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列一分析课文内容的提纲。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是这样列的:

教师让学生比较这两幅板书,论长道短使学生领会到分析理解课文不能停留在“写了什么”,只罗列一些现象(前一幅板书),而要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这样写”,领会作者的用意,发现教材的内涵(后一幅板书)。这样通过板书导读、导思,就能较好地发挥板书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演

就是由教师命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然后组织课堂评议。这种板演,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目标,不同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板书设计中“填”、“改”、“仿”。板演,本来常用于数学教学。随着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人本意识的确立,“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的教学思想的认同,“板演”也逐渐进入历来以讲解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

若依板演的要求和穿插时划分,大体有如下五类:

1.预习式板演。安排在预习课文或初读之后,习题的要求宜低,以掌握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可以直接将预习题作板演题,也可以按布置的预习要求另拟。如《古井》一文的预习式板演题(可由三位同学分题同时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