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板画设计的方略

六、阅读教学板画设计的方略

在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中,更多的借助于图像,这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因此,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正在把教学板画视为课堂教学中最直观,最得力手段之一。板画图示的参与,也大大开拓了板书研究的空间,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和普及,教学板画更加成为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有人以为教学板画就是一种简笔画或速写之类的东西,无非是把课文中反映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通过画面来加以表现。其实,这样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教学板画不应当只是课文内容的死板图解,而应该是教师将编者、作者、教者、读者的思路融合之后,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是语言与图像的有机印证,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另一方面,教学板画受到课堂教学时空的严格制约,需要边教边画,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节奏。因此,综合性、示意性、简约性和针对性是教学板画特有的个性,这也就是它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简笔画、速写的道理。

教学板画的设计和运用,应当从板画的个性特点出发,既注意遵循它自己的设计原则,又能因文而异,不拘一格地灵活运用。下面拟就当前的教学板画的设计和运用法则作些探讨。

(一)省略

教学板画常常采用局部图的形式,而较少制作既反映背景,又显示事物全部细节的“全息图”。这是因为板画为教学所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它只要求在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教材重点部分的关键处,借助板图以唤起形象思维,达到加深感受、促进理解的目的;它无需面面俱到地去重现教材内容。在板画中尽可能省略次要的部分,不但可以节省时间,避免因画图而拖延教学进程,而且能够突出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鸡毛信》这篇课文中,有八个写山势地形的词:山梁、山啪、山顶、山坡、山峁、山沟、山崖、山口,它们各指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没有分别展示全景,而是采取髙度省略浓缩的手法,把这些地形特点集中在一幅板画中帮助学生比较理解,就收到了突出的效果(见下图)。

(二)简化

多数教学板画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即时完成的,因此,不可能工笔细描,而必须尽可能简化形象。另一方面,工笔细描虽然能十分具体地显示事物的各种细节,给人以真实感,但同时也会带来巨细无遗,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并存的不足,使板画所传输的教学信息,不够简要、明施,甚至带来各种干扰。因此,“简化”也是制作教学板画的重要技巧。如猴子、大象、狐狸等都是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角色”,在板画时,只要抓住主要线条,表现好轮廓和特征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制作省时,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见下图)。

当然简化并非可以不顾及表达效果。相反,应当更注意追求表现力,使简约的画面有尽可能丰富的内涵。如画人物的头部,我们一般可以简化为一个椭圆和几根表示眼眉口鼻的短线,但同时也必须传达出丰富的感情变化(见下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眼、口成水平线是“平静”的表示;眉头微皱便是“思考”的形状;眼角向下,嘴角向上是“喜”的神态;皱眉、瞪眼、嘴角向下是发“怒”的情形;眼成八字,嘴角向下是一脸“哀”相;眼弯弯,口微开是“乐”哈哈的神情;眼平,嘴角向下表现了一脸“骄”气;眼瞪圆,张嘴是受“惊”的样子;“笑”总是眼弯,嘴张圆的;而哭常常眼耷拉向下,张嘴发声。

(三)连笔

教学板画是在课堂上伴随着教学进程操作的,它需要用较快的速度在瞬间完成,方能不中断教学活动。彫响课堂结构的流畅;因此,科学地安排好笔序,尽可能地运用“连笔”技巧,一气呵成,是达到快速要求的关键之一。同时,巧妙的连笔画,若运用得好,还可以增进画面的韵味,使学生感到新奇,兴趣大增。如习作例文《鹅》,其中有一节写鹅的可爱身姿:“它周身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它淡桔红的双脚和扁圆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样。它那突兀的额头,是它区别于鸭的标志。它缓慢的步子从容、沉着、稳健。

当它昂首挺胸、引颈高歌的时候,更显示一副昂扬雄健的姿态。”教师用板画引读、用连笔(只用一笔)画出鹅的形态,并让学生对照课文一一点明特征,使他们不仅借助于形象读懂了课文,而且获得了深刻的印象(见左图)。

(四)归类

画板画可将物体的形状归入相近似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棱形、多边形等。这样做可以较快地画出对象物的外形。通过概括物体的轮廓线使板画变得简捷、明快。如《沙漠里的船》一文中的骆鸵,就可以将头部、颈部归入椭圆形,躯体归入梯形,然后再画出表现整体的确定线条,并加关键词语,如此在导读中逐步完成板画,可以画得比较正确、迅捷,不影响课堂节奏的流畅(见右上图)。

(五)分割

在绘制有些教学板画时,还可以用“分割”的方法,即先定好整体的构图或大致轮廓,然后再分割,最后完成比较准确的图形,逐步完成板画。构图或分割轮廓的线要淡一些,表现对象物体外形的线条要明显、肯定。如教《青蛙的眼睛》时,需要画一只青蛙,并能突出它的眼睛,我们可以用分割方法来画,分三步完成(见下图)。

(六)添改

对课文所表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在板画制作时可采用逐步添改的办法,动态地把课文内容所显示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如教学《皮球浮上来了》这一课时,板画就可以通过添改,把皮球是怎样从树洞里浮上来的过程显示出来。板画可分三步,伴随课文的讲读,分步添改:1.画出皮球掉进树洞的剖面图;2.在原图上添画用盆倒水入树洞,皮球上浮的情景,同时擦去在树洞底的皮球;3.再在原图上添画水已满至树洞口,皮球浮上来的情景,并擦去浮在树洞中部的皮球。这样通过添改,就把皮球是怎样浮上来的过程动态地表现岀来了(见右图)。

(七)趋动

要借助静态的板画,来表现动态的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逐步“添改”画面是一种办法,但也可以不通过添改在一幅板画中表示出事物变化的过程。如教学《琥珀》一课时,设计的板画必须把琥珀的形成过程清楚地表现出来,这就可以通过构图来撮合各个不同的形成阶段,并用符号示意趋动,表现出它的变化过程(见上页右下图)。

(八)对照

板画绘制的对照技巧,可以比较相似对象的不同之处,在肯定“同质”的同时,又能清晰地点明它们之间的“异质”,充分显示不同的特征,收到很好的效果。有一幅为比较一组近义词“盘绕、缭绕、缠绕、围绕、萦绕、环绕”而设计的板图(见左下图),图示点明了这六个近义词都有“绕”的意思,但“盘绕”有盘旋的含义;“缭绕”是不断飘渺的旋绕;“缠绕”是一圈一圈地绕上;“围绕”以某事物为中心的“绕”;“萦绕”有萦回不断之意;“环绕”多指回环一周。所有这些不同,板画得益于具体形象,用对照方法,使学生理解了词义,懂得了这些近义词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九)显微

教学板画要求总体简约、概括,但并不排斥在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局部放大显微的做法。特别是课文中所描写和说明的微观部位或含蓄之处,就可以用“放大”的手段,显示出具体的视觉形象,以帮助学生深化感受,加强理解。如《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讲蟋蟬建筑住宅的才能,是教材的重点,其中有一节写到蟋蟀是怎样使用它那柔弱的工具的:“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这一小节用词准确,层次清楚,明晰地交待了蟋蟀奇妙的挖洞技巧,怎样才能把蟋蟀微小的“钳”、“前足”、“后足”、“后腿上有两排锯”讲清楚?就可以采用以图示显微的方法(见下图)。

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形象地认识到蟋蟀是怎样挖洞的,而且也突出了课文中动词的准确使用。

(十)夸张

在绘制教学板画时,有时可以故意扩大或缩小对象物体的某些部分或动作神态,使形象不但仍旧具有感情上、意境上的真实合理,给人以深刻印象;而且能够获得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力量的效果。板画中的夸张是一种艺术,要以真实性为基础,做到精心设计。切忌随心所欲,夸大无度,与理相悖。如教《刻舟求剑》时为了帮助孩子理解船是在不断前进的,用在船舷上刻个记号表示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办法去找剑,是绝不会找到的道理,就可以设计一组教学板画作为辅助手段。为了说明问题,板画的内容肯定比较多,而且要画连续图,这就必须画得简明快捷,这时就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只强调人物的姿势动作。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画面失真,而且反而会感到画面的含意更明白易懂,印象深刻(参见右图)。

(十一)示意

在教学板画制作过程中,有的内容绘成的画面比较复杂,还有的则很难用图画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在图像中同时采用示意的方法,使教学板画有更大的包孕量和应用价值。如教学《柯里亚的木匣》一文时,为了剖示随着年龄增大,步幅也加大了的道理,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见下图)。

应当说教学板画设计运用的法则很多,这里提供只能是一些主要的、基本的法则;另一方面,这些法则又常常是十分自然地被综合运用于板画设计之中,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死板地只按某条法则去设计板画,那就貌合神离了。